浅析如何上好劳动与技术课
作者: 高昭仁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对劳技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进行墩学时的一些做法的阐述。
关键词:教学设备;基本功;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58-001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并被列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小学开设劳技课,是对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劳动与技术》的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有个人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三大类。涉及的面也非常广,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彩,是学生喜欢上劳动与技术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劳动与技术》课的顺利开展与教学设备、材料密不可分
劳动课要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得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准备一小部分教学设备和材料,与平时教学中实际要运用的相差甚远,那么教师就会面临“空谈”的尴尬境地,而学生的主动、积极也渐渐转化为无精打采。例如,《泥工》这一课,如果运用的制作工具由学校准备,那么材料——泥土呢?那不是一般的泥土,我们所要运用的是黏土,而且需要人手一份。一般情况下只能靠学生自己准备,但是,像这一类型的材料只能在特殊商店才能购买到,有时还需要预定。当然,也可以用橡皮泥代替,但效果不太理想。没有配套的教学设备、教学材料,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相比这类特殊的材料而言,纸工所需要的材料来的简单的多;又如,《手缝》这一单元所需的材料,也是学生通过简单的渠道就可以自己准备好的。所以,我认为教材中所需材料应贴近生活,为我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上好小学劳技课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在《劳动与技术》的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有个人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三大类。一是以儿童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这部分劳动内容以儿童个体为中心,围绕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吃、穿、用、生活起居等,教给儿童力所能及的自己应做的事。二是简单生产劳动。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是手工劳动,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三是以上两方面劳动的扩展,即从自我扩展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而且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也就成了我们任课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几乎要求教师是全能的。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劳技教师,原本教语文、数学。像纸工、泥工、编织、小木工、小金工等,平常为了尽可能将此类课上好,常向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甚至还要向社会上(主要是亲朋好友、邻里)的一些“行家”请教。尽管如此,有时难免上课时“缩手缩脚”的,就怕一不小心就出错,有时示范时那僵硬程度,一看就知道是“外行”。此时的我深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除了教师平时多多练习外,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各级各类的劳技培训。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成功后提问才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真正培养
劳动课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实践是劳技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要让孩子们确确实实地掌握一些本领和技巧,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劳技课中没有只讲不做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和指导作用。例如,《缝沙包》这一课,单凭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仅无法让学生掌握手缝的几种基本针法,更别说要学生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沙包了。我们必须通过动脑动手的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让孩子在体验成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模仿”中,可以提出在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想法。在执教本课时,有同学提出能否运用其它材料进行制作,比如防水性较好的材料。又如,在执教《泥工》这一单元时,学生先学会了泥条盘笔筒和用泥片制作笔筒两种方法,后来又学会了碗模贴泥技法。由于碗模贴泥技法制作出的作品外观很漂亮,都是一些不规则图形,但能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于是,又有学生提出,将这种技法运用到制作笔筒上是否可行时,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说明了学生已经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已不是单纯的模仿了。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样学生具有了这样的本领,也才是我们每一位任教者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