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作者: 张 玥

摘要:浅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的培养,以及考试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改革;探索;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69-001

创新的灵性、创新的欲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特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创新。《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为其打好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所说的“创新”,是通过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新知识、新方法等,掌握其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因此,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培养需要以下五个步骤:

一、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才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观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讨论称象不用石头,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个问题,顿时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思维也变的活跃,有的说:用水,这样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在课堂中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从五方面人手:一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贝多芬被人们称为疯子,其原因是他的思维具有独特性。正因为如此,他谱写了一章章惊世乐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开始去培养学生的个性。二是培养学生由想象力。天文学家由万有引力引出宇宙“黑洞”之假说,发明家由鸟的飞行想到了人的飞行,发明了飞行器。因此,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人的思维。在“黄河象”一文中,科学家由黄河象的化石及发掘过程,想象到了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当时的气候特点。《琥珀》一课也是由化石想象琥珀形成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想象力。三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牛顿由苹果从树上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他们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具有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力。四是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五是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灵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多看、多听、多想,从外界汲取丰富的养料才能获得。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法的能力等。比如一年级语文教材,增设练一练、画一画、演一演、讲一讲、谈一谈等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4、教学手段的创新

5、板书设计的创新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

2、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

3、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四、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控求知识的冲动等因素。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作者和主人翁的深情。因此教学中,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会到要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二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作者、主人翁情感交流的过程;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导向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的享受成功体验,加速求知欲望的产生,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浓厚的兴趣;四是给学生真挚的爱。教师会心的微笑、及时的鼓励,能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创新型人才在这一宽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考试要创新

考试创新是对课堂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具体导向。在考试测试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三步:

1、“教材引路”立足于教材本身,就其中一个单元作文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期末检测,检测时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不能抄写准备好的作文。

2、“半扶半放”四年级时期末测试为《我家故事多》,提前一个月发放命题意见,鼓励家长、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大量信息资料的处理,学生最后整理成文,结果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具体生动。

3、“全放”五年级起,期末作文检测与单元作文结合,提前半月发放作文命题方案,要求学生独立广泛地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在家长不代笔、不参与的前提下完成作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勇于探索,也要总结经验,力求使教育做到更完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