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邢丽华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设置矛盾,积极谤导的方法,利用科学的思雏方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915(2009)04—0171—001
地理教学中研究并运用创新性思维,无疑是适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执著地追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活动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而中学地理既包括自然地理,也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供了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天气与气候》引言时,提问:“同学们收听天气预报时,有时会听到‘冷空气的前锋到达淮河流域’或‘暖空气的前锋已到达南岭地区’等等,那么‘冷空气的前锋“暖空气的前锋’都表明什么样的天气趋势呢?”一个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一下忆就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有了认识,获取了新知,而且提高了学生兴趣。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状态最佳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具有创新性的掌握这些知识,在提高学生兴趣、创设情趣、激发创造欲望方面,我尝试了一节动手活动课。例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中,怎样能使学生迅速掌握我国省级行政的名称、简称、轮廓、位置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四种活动——做,即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制作成按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8份硬纸卡片,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合为一份,上海、江苏合为一份,四川、重庆合为一份,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好。二猜,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展开想象,猜测28份卡片各像什么。三拼,根据前三步,先照着地图拼一遍,看谁先拼好,然后不看地图拼,反复拼,要求时间越来越短,获胜者当众表演。四测,认卡片、说名称、说简称、说位置、反复测。最后老师总结,把34个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编成顺口溜,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大胆尝试,感到当学生怀有极大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学的最好,教学效率最高,创新思维及能力也容易培养。
二、开拓思路,扩展视野
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层层深入,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也就是让学生开拓思路,扩展视野。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程,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例如:讲授“西亚和北非”炎热干燥的气候时,先让学生分析书中的两地气温降水图,经讨论教师讲解得出这一地区有两种气候,以热带沙漠为主。向学生提出:1、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3、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4、这样的气候条件发育什么样的植被?从事什么样的农业?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三、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中国地形概括”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分析1、我国西部棕色和白色地区的海拔,高原及高原以东,以北分布的几条大山脉;2、由第一级阶梯往东,往北的海拔高度发生什么变化;3、从地势第二级阶梯翻越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向东,地图上的颜色的变化,海拔、地形的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归纳概括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这样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综合,人类的一切创新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教导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