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学中教师作用之我见
作者: 吕维刚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的创造,经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之所以能代代传承,戏曲教育功不可没。没有戏曲教育,就没有戏曲艺术今天的辉煌。
关键词:戏曲教学; 教师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97-001
纵观戏曲教育的历史,其模式不外乎科班教育、团带学员教育、专业戏校教育等几种形式。其中科班教育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为主,“口传心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为“口传”,一为“心授”,前者授技后者授法;前者重摹仿,后者重“体悟”。团带学员方式实际是科班教育的发展,所不同的是让学员更注重舞台实践;这两种方式都过多注重表演技艺的训练而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专业戏校教育在技艺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的学习,这就使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
中国戏曲可分为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表演技巧,表现手段;后者指的是利用表演技巧将剧中人物演活’让观众为之或喜或悲、或激或愤。基于此,戏曲教学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当然还有高级阶段,那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了,在此暂不涉及)。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示范很关键。根据全面稳固基础的要求,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比如形体基本功、毯子功、身段、把子等等,并适度安排适于基本技术训练,表演上不复杂,角色不多的小型传统剧目。学生在学习传统剧目时,要让他们先了解舞台方位,即哪是上场门,哪是下场门,亮相应在哪儿,包括上场的锣鼓经,都要让学生们掌握。老艺人们常说,演员上场时的第一个亮相、第一句唱念、第一个动作非常重要,能否抓住观众的关键就看这三个第一。那么,我们在要求学生时,应特别强调这三个第一。
所谓中级阶段,就是进入“体悟”剧中角色的训练,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安排教学剧目的排演。教学剧目既是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检验。所以,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应用于舞台实践,并通过舞台实践,巩固和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舞台实践的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教师要慎重选择好适合学生排演的剧目,因为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以为在选择剧目时,应尽量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健康,立意高尚,排演本身就是对学生思想的净化和提高;二是要有好的戏剧性情节,有悬念、有跌宕、有冲突、有高潮。容易引学生入戏;三是人物个性鲜明,棱角突出,学生容易掌握;四是能发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特点,使学生学到的基本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应用和展现;五是要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或唱、或念、或做、或打,能展现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无技不成戏”,富有表演技巧的剧目,是对学生基本功的一个检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而且能增强剧目自身的生命力。
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当学生演出完毕后,及时对他们的表演情况进行评议,对他们的表演进行总结与归纳,分析成功与不足所在。
作为一个戏曲教师,不仅要技艺全面、规范,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一般戏校的学生入学年龄都较小,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特别是当他遭遇挫折时,如果教师采取斥责、嘲讽态度,就会极大刺伤他的自尊心,使他更丧失信心。所以必须要懂得尊重学生,应该懂得尊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最重要因素。表达尊重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欣赏并帮助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笔者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内容是青年时期的列夫·托尔斯泰在穷困潦倒时,为排除寂寞写了一篇题为“童年”的短文,在一个地方小报上发表后,竟意外的被当时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看到了并得到了称赞,正是由于大作家的赏识和鼓励,点燃了作为无名小辈的托尔斯泰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艺术家和思想家。笔者还认识一位梅花奖获得者,当初在戏校时因成绩不佳曾经想中途退学,正是在一次演出时得到了一位戏曲专家的鼓励,竟然重新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从此成绩突飞猛进,以优秀成绩毕业,最终成为戏曲界的佼佼者。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须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然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同样,欣赏学生更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也许在你的那些开始并不优秀的学生中,会隐藏着艺术大师的苗子,就看你是否怀有仁爱之心予以呵护,是否抱有虔诚之态施以正确的浇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