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大学师范生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者: 刘淑芬

摘要:为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步伐,我国师范大学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师范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由过去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最终,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大学师范生;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98-001

纵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师范大学院校,对师范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改革。逐渐由过去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培养师范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高尚健康的思想道德、厚实广博的创新性知识、精干熟练的业务能力、灵活果敢的适应力。

一、培养师范大学生高尚健康思想道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八荣八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为重点,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师范大学生厚实广博的创新性知识

目前,大多师范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为了使师范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创新教育关键要在人才观上大胆解放思想,来一场彻底的思想转变,即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首先要深刻认识高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全面树立创新意识。其三,要注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善于逻辑思维,而且会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和挑战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永不满足现状,能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主动探索未知领域,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求取新的发展。

三、培养师范大学生精干熟练的业务能力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必然成为对师范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必然要求师范院校对所有的在校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培训。从而,师范大学生在以后教学中更能适应时代发展。

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师范大学生业务能力之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文字、语言等手段,显现自我的思想、意见和看法,达到与他人交际的目的的一种能力,一般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两种。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是其从教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另外,加强师范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其业务能力有重要作用,重视各门课程的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毕业设计等教育环节,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培养师范大学生灵活果敢的适应力

综观近几年来师范大学生参与人才市场“双向选择”活动的实践,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道理:竞争社会并不同情弱者。在竞争中最终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是强者、优者、智者和勇者,一句话,是综合能力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的主力军,就要适应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形式,破除传统的学校一次性教育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而终身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自学。要提高自学能力,就要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变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为主动学习,在学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学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知识,了解当前理论与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我国师范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适应其需要。师范大学生培养目标是一个长期性的、建设性的目标,在其完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但我们要始终坚持适应社会需要的正确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