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要重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淑娣 宋晓静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的运作效能和技术发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能力;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99-001
一、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共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信心-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上,与会代表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二、重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高职教育是从职业需求出发,培养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也存在着较大压力。一方面,高校的连续扩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社会上仍较普遍地存在着看重高学历、高学位的不科学的用人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学历上的劣势,压缩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因此,我们更应重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来在社会中才能有长足发展。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2)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要以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市场紧密联系,一方面不断地把市场中新的观念和实践引入课堂,一方面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市场,激发学生关心、思考、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确定创新方向
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根据企业的急需确定创新方向,科学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围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办专业,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办专业,围绕建设新农村办专业。按照“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专业建设原则,优化专业结构,确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在实习阶段,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安排学生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轮岗实习,既能让学生掌握岗位群职业能力,又能避免单一企业实训的弊端。通过各个环节的培训,使每个学生熟练掌握该专业的职业技能,把知识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项目实训阶段,结合学生在技能培训阶段的实践锻炼岗位,让每个学生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小组项目题目,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技能水平定制考核标准,使其能系统地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在实习单位中的具体项目制定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真正的“做”中学创新。
3、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要有创新,我们要根据个体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标准,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其个性发展的环境,使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等在不同的考核中得以充分体现,将考试产生的“两极分化”变为“多极发展”。
例如,将实践考核,考试范围,对既有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增加实践模块的考试;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即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标准,使证书考核与期末考试接轨,直接取得社会认可的资格或技能证书;综合评价学习过程,将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参与活动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习提高的水平等因素列入考核评价范畴,根据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综合进行考评;改进考评办法,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评价要素: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按教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对有独到见解、独特方法或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应予以加分、奖励。
4、重视集教学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就业功能为一体的棱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学、育人、就业等综合作用
利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和条件,理论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互助互动,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在实践中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群)需求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