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击乐在京剧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 窦军波

摘要:京剧中的打击乐以鲜明的节奏音响、规范的伴奏形式、独特的戏曲音乐语汇,统一、制约、协调着整个演出节律,它的伴奏由始至终融合在戏曲的整个细微环节之中,无论是多么细腻的表演、多么微妙的变化,几乎都离不开它的开导、协调、配合与烘托。它在戏曲中作为一条纽带,把演员的唱、念、做、打和栩栩如生的表演串联在一起,它与剧情人物的感情变化息息相关,它不但能制造情境,渲染气氛,还能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人物动作,揭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打击乐;锣鼓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05-001

京剧艺术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京剧打击乐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改革,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演奏体系。它在京剧音乐中又占据着很特殊的位置。京剧打击乐自徽班进京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的京剧艺术发展历程中,经前辈演奏者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和不懈的努力与完善下,才形成了今天的京剧打击乐形式。

打击乐是京剧音乐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京剧打击乐很重要,在京剧演出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一、京剧打击乐在京剧中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其表现力很强,作用极大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乐队中的指挥,担负着整个乐队与演员配合时的节奏控制和乐队伴奏时的起承转合作用。不但是一个乐队的指挥,还是直接掌握整个演出节律的统领者。一出戏的起、承、转、合,靠的是打击乐,它将演员的唱、念、做、打和乐队的演奏,全部统一固定在它的节奏里。打击乐所演奏出的音量、情绪、快慢,直接统领着整个乐队所演奏的音量、快慢、情绪。它时刻都在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京剧中的锣鼓以鲜明的节奏音响、规范的伴奏形式、独特的戏曲音乐语汇,统一、制约、协调着整个演出节律,它的伴奏由始至终融合在戏曲的整个细微环节之中,无论是多么细腻的表演、多么微妙的变化,几乎都离不开它的开导、协调、配合与烘托。它在戏曲中作为一条纽带,把演员的唱、念、做、打和栩栩如生的表演串联在一起。

二、打击乐在京剧中能配合演员的表演,能够加强音乐性与节奏性

角色的上下场和演员在台上的唱念、身段、舞蹈、开打,加上适当的锣鼓,就像写文章加上标点符号一样,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打击乐是角色上下场不可缺少的,若是主要角色或名角色出场,打击乐的作用就更为显著。先有锣鼓铺垫,造成声势,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上场门。

前辈艺术家对人物上下场的锣鼓作了精心的设计,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景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一些有身份的人,如帝王将相之类的人物上场,多用大锣。《失街亭》中诸葛亮升帐,上场时用“一锤锣”,为的是显示这位统帅三军的蜀国丞相的身份气度,渲染庄重威严的气氛。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况下,上场时用的锣鼓也不一样。如《斩马谡》和《失街亭》一样,也是四蜀兵引诸葛亮上场,使用的锣鼓却不相同。《斩马谡》是诸葛亮脱险后,要依法处置违犯军令的王平、马谡,气氛紧张,故诸葛亮上场用了“快长锤”。

三、打击乐在京剧中还能起到引导、结束唱腔的作用

各种板式唱腔的起唱、结束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都有锣鼓伴奏。一段唱起唱之前要有锣鼓,意思是告诉演员做好准备,同时告诉观众,即将开唱。一段唱结束时也要有锣鼓,表示已经唱完,就像写文章,一段话完了要加上句号。在一段念白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间,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上启下。

四、打击乐在京剧中有烘托、渲染舞台气氛方面的作用

在京剧演出开始时只要锣鼓一响,那气氛就有了,台下观众立刻振奋起来,通过节奏、音色、音量、速度的变化对比,可以表现戏剧矛盾冲突,制造为剧情所需要的气氛。比如文人或者妇女在安闲无事时上场多用小锣,表现战争、升帐、升堂、兴厂、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用大锣,加堂鼓,伴奏水战场面用大铙。凡灵堂哭祭、法场诉冤一类的情节,演唱大段的反二簧时,均加大堂鼓,以加强唱腔的悲凉之感。由于锣鼓的音响强烈、节奏鲜明,其舞台效果显著。《群英会》“打黄盖”一场开头,周瑜原以为孔明三日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如今限期一到,要立斩孔明。周瑜上场前起“急急风”锣鼓,台上就有一种杀气腾腾的气氛,为周瑜杀诸葛亮,怒气冲冲登台作了很好的铺垫。打击乐表现各种战斗场面,锣鼓千变万化,时而如疾风暴雨,时而寂静无声,有张有弛,绝无单调乏味或噪音扰人之感。

京剧打击乐这些独特的功能和特征,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它不仅为京剧艺术鼎立于世界剧坛增添了性格特征,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丰富、扩大、强化了京剧本身的表现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