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教育的价值取向
作者: 陈 卓 宋 聪摘要:书法基础教育,是关系到书法后继有人,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重大问题。大学开设书法艺术教育课十分必要,但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书写内容上、书写技能训练上、审美能力上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书法艺术教育。
关键词:书法;艺术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09-001
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书法还融贯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思想内容。在它身上,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美善合一”,而且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整体为上价值观和无止境的人生理想追求。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它既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书法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促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效果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地、一-对应地显现出来,但只要在施教时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方向和特征,它不仅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学校系统开设了书法课,有多位老师参与了这项教学活动。近年来,叉在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书法艺术教育活动,我深感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实有广泛深入开展之必要,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引导,促使书法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在书写内容上应选择古代和现代一些健康向上、富于积极意义的文字作品,将书法内容的价值取向放在教育上。历代流传至今的浩如烟海的碑刻和法帖,其字体多类,幅式多样,风格多种,韵味多变,浸淫其中既是对传统文化奇葩的攫取,又是对古代文人墨客心境和人格的感悟,也是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以及特定的文化现象的观照。这些都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教育的书写内容。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曾指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这既是书法文化思想,也是书法教育思想。实践证明,欧阳先生倡导的这种书法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能够实现的,效果也是好的。而且,这种教育不是生硬的,外在的,而是蕴含在书法艺术训练过程之中的,是与学习书法艺术同步进行的,是顺乎教育规律的,因此是同学们乐于接受的。
其次,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创新意识的增强,人们似乎觉得书法太古老、太程式化了,已经没有可挖掘的新意可言,因此也很难从中找到创新教育的因子。但是,书法艺术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新意”的存在。在书法艺术教育中,应该从临摹、创作、欣赏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教师评价学生书写的优劣不能总是以碑帖的原型为标准,“艺术当随时代”虽然是句大话,但是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思维能力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性,在表现的过程中,即书写中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只有对这种独特性加以保护,并因势利导,才能使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三,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融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趣味于一炉,集艺术的共性美和自身的个性美于一身。它既有音乐讲究的节奏,又有绘画谋求的虚实,既有诗歌追求的意境,又有文学作品注重的格调。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学识、修养、视野。只有在不断的选择中再不断自动地放弃和寻找新的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圆满。抱定一家,而不知通变,必难成大气。而无一家功底,完全凭自己一厢情愿,任意发挥又是万万行不通的。这些问题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去领悟把握。
在书法艺术教育过程中利用好自然和书法两种资源供青年学生欣赏,紧扣书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规律,便能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灵感,充分领悟艺术审美的本源,从而提升他们发掘美、感受美的能力。书法的载体虽然简单平常,可它负载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内涵却十分丰满厚重。青年学生一旦了解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理解了书法欣赏的方法,掌握了书法创作的特点,便能从书法活动中感受到卓尔不凡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我们在书法艺术教育过程中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教育意识,遵循正确的训练规律,追求高格调的书法艺术品位,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也才能实现书法艺术教育的自我完善,使之永葆教育活力和艺术青春,从而不断把书法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推向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