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与心理素质
作者: 董丽平 冯加伦 李 鹏摘要: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体育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体育训练;心理素质;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15—001
体育训练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挖掘最大潜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是人在特定情况下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我心理的调适,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的调适及承受能力的强弱及心理索质的好坏,对运动员比赛成绩发挥至关重要。
在体育运动中,体育训练与心理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直接作用,同时体育训练对心理素质也有影响。
(一)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的作用
体育训练或比赛,既是身体活动,也是心理素质的自我挑战。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事实证明:体育训练成绩不仅取决于参加者的体能基础和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参加者的心理素质的好坏。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促进作用
参加体育训练,要承受一定的身心负荷。如:跑长跑时,站在起跑线上,需要努力克服内外环境刺激所造成的一切困难,和自己的心理做斗争,而一个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则意志坚定,清醒的确定自己的目标,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不留余力的想着冲过终点,最后取得的成绩也就好,即使面对肌肉的紧张程度要达到动作需要的水平超过日常范围,出现些轻微的肌肉颤栗,也会有克服心理紧张的勇气,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坚定的相信自己能达到一个很棒的成绩,来尽全力地完成这个项目,我国学者王极盛则认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人,即以积极的反映形式适应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身心潜力。”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促进作用。
2、较差的心理素质对体育训练有阻碍作用
在体育训练中,尤其是在大型比赛中,不仅仅是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测试,同时也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如:运动员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前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肌肉颤栗,全身发软,心慌,出汗,惶恐不安,甚至有的会抽搐,如克服不了这些因比赛心理紧张而带来的这些反应,因而会在比赛中发挥不出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得成绩较差,甚至因心理压力大过度紧张,从此失去信心,走上辍学的道路。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心理素质的缺陷会对体育训练有极大的阻碍作用,甚至对学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参加体育训练,心理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直接的调整因素,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二)体育训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体育训练与心理素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体育训练的身心负荷,具有紧张协调性、公开性、竞争性、集体性等特点。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过程,这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
参加体育训练,要求运动员有坚定的意志,积极地,自觉地克服气候条件变化,自身个性因素,动作难度导致意外的障碍等客观上的困难,同时也要克服做运动的胆怯,焦虑,畏惧的心理以及长跑时出现的“极点”等客观上的心理生理的困难,从而在长时间训练中心理问题也随之改变。良好的心理素质则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培养起来。
参加体育训练也培养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观点,想法的评价,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训练的人比不参加者对自己的这些看法与评价更为积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如,现在大学生由于长期紧张学习,会造成身心疲劳。面对考试压力,将来的就业压力,会产生焦虑心情,如果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保持良好的情绪,使身体愉悦,使压力减轻,尽量的放松自己,从而心胸宽广,精神饱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体育训练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我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训练成绩的好坏至关重要,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徘徊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把训练成绩当做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相信爱拼才会赢。自己要认识到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失去自信心和不懈努力的争取。闭上双眼,面朝阳光,想美好的事物,轻柔的和风,湛蓝的大海,使心情愉悦,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这样,拥有好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便会有骄人的成绩。
同时,运用好体育训练,也将打造出一个活力四溢的自己,指定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每天按照计划去实施,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不仅使心理素质提高,而且会增强体质,丰富你的生活,改变心境与思维方式。使您情绪乐观,稳定,健康,形成开朗的性格,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