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 杨 莹摘要:音乐教育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其基本价值在于通过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赏能力的音乐听众。
关键词:审美能力;兴趣;创造力;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20-00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艺术基础知识,了解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而教师所具备的审美修养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品位。今天的音乐专业学生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要让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那么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因此,把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放在首位,培养真正懂音乐、爱音乐、会音乐的人,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大都沿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常常偏重于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不仅声乐、钢琴等技能课常常缺少审美标准的衡量与检验,就连音乐欣赏课也只从曲式、调式、调性等技术方面分析作品,很少涉及到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欣赏课。学生虽然获得了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重量轻质,重技轻艺”,这种状况在高师的教学中并不少见,这不能不说是高师教育的弊病。因此,改革目前的教学状况,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只重视技术水平的单一、片面的教育目标,去追求艺术的内在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二、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知、音乐技能的实践和情感因素等结合起来。
1、培养审美兴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这仅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鉴于音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音乐艺术既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能像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有感情的歌唱能力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及较生动的作品剖析能力。
2、培养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理解感悟能力,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领悟,这一过程包括:通过对音乐作品感受获得某种情绪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生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
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直观感受基础上,可先从表情记号开始,加强对音乐表情要素——速度、力度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人手,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3、培养创造音乐的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是指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音乐创造意识,能主动进行创造,进行情感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方面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接受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使学生能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地审美评价,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意识的挖掘,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创作,肯定学生的“成果”。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式,而应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如运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设置情景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用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然而唱歌时却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这也许是与鹨鹉学舌式的学唱方式有关吧。。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兼有,不同民族的歌曲,以及不同的调式、曲式、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这需要教师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认真研究、指导,才能达到发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机械式地模仿,不发自内心的艺术是无感染力的艺术。
我们常说,成功的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歌唱的。这种“自然的歌唱”正是对作品丰厚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纯熟的表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动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音乐表情符号的感受,不断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5、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欣赏音乐,谈论音乐的氛围。通过大量的倾听,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悟程度和对音乐美的感受程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欣赏前,教师可创立相关的欣赏背景,造成学生欣赏前的期待;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给学生创造理解想象的空间;欣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通过回味强化欣赏过程中获得的美感,并深化这种美感。
当然,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其进行阐释。也可让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或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并以此纠正音乐专业学生不爱动笔、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必须把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以审美教学带动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在技术技能的练习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将技、情、趣熔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还音乐于本体,才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