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

作者: 朱冬娟

摘要: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分享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他们将来健全人格的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分享;榜样;情感体验;外部激励;家园同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73-01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呢?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平时,孩子会自发地出现一些分享或拒绝分享的行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展开交流,讨论,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利用移情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赵庭浩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小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赵庭浩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小火车,对赵庭浩说:“这辆小火车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赵庭浩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酸。”“那你们大家呢?”“老师,我的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赵庭浩,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酸酸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赵庭浩不说话了,他拿过小火车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教师不必说教,而是需要引导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因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幼儿分享行为最有效的动机。

3.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我在讲述完故事后,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a、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动物都夸她的房子)b、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她不同意小动物们到她家玩)c、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了小动物到她家玩)。通过观察回答,幼儿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小动物),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人分享时的快乐(邀请小动物),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

4.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5.家园同步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一般都处于一种优越地位,虽然年龄最小,但特权不少,父母、祖辈都在生活中处处“谦让”,只要孩子喜欢,好东西肯定是他独享。但问题就在这“独”字上,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感到他是家里的独子,他就应该享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他应该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家长也应重视培养孩子分享的情感和行为。成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肯把东西借给别人。来客人时,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别人;吃东西时,与孩子共享,打消他独占的念头;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遇到挫折,也可告诉孩子,让幼儿分享欢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总之,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作为教师,应通过多种具体的实践,帮助孩子们逐渐学到分享的恰当策略,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使幼儿懂得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