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究

作者: 戴宝玲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对山区学生的学业和个体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山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自卑

山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在面临巨大的变化时,不管是与身边环境较好的同学比较,或是受到网上不当的言论影响,都极易造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山区留守学生较多,缺乏充分的关爱和照顾,也会造成这些学生容易陷入长期的自卑情绪中。

(二)自我放弃

山区的孩子在关键成长时期,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自卑感,不能在生活中获得有效指导,就会产生浓厚的被抛弃情绪。加之部分山区经济环境较差,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们所能提供的照顾比较有限。在各种原因的支配下,学生常常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态。

(三)补偿心理

部分山区学生家长因长年在外地工作,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较短,在心理上会感到“对不起孩子”,只能侧重于在物质上进行弥补,尽量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站在子女的立场上,他们会认为这些补偿都是应该的。如果在孩童时代,一定的食物或者零花钱通常就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伴随逐渐成长,他们的要求就会根据周围情况变化而大幅增长,甚至产生畸形的补偿心理。

二、应对山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上进行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与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面对面沟通,学生有了倾吐自己心中忧虑与情绪的渠道,通过询问、聆听、合理疏导等方式,使学生认清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判断能力,再结合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具体干预和指导,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心理治疗也是一种主要的方法,对于有比较严重情绪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疗法,能更深地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逐渐发现并转变自身不良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其次,情绪管理技能训练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情绪控制培训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控制自己情绪,并能防止其过度起伏。此外,也要注意对学生自尊、自信心的培育,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激励他们克服挫折,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自信。同时发掘并培养学生的爱好,鼓励其在不断地实践探究中体会到快乐与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家庭层面

首先,基于山区留守学生多这一现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线上交流平台,强化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心理表现等,家长也要如实向教师反馈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还要通过线下家访,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再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及时干预与指导,并提供及时的关照和帮助。同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家长积极通过微信、QQ等和子女联系,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肯定、鼓励子女,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其次,鼓励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回家看望子女,或者将子女接到工作的地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主动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增进和子女之间的亲情,让子女感受到自己被关爱,也能有效缓解学生的一些心理压力。同时通过近距离相处,让子女深刻感受到家长在外务工的不容易,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此外,建立家庭支援方案。该方案既关注山区贫困学生的具体资助,也从心理健康、家庭亲情等方面全方位关注山区学生。学校可以依据学生家庭情况,向其发放助学金,缓解其经济压力。同时开展一系列心理咨询,重点放在对学生家庭关系和心理健康方面,制订专门的心理健康方案,并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访问,对学生家庭进行详细调查,从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援助。

(三)社区层面

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能够帮助山区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其社交疏离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可组织心理健康宣教,增强山区村民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关注,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心理健康常识传播给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区群众,使他们认识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对策,从而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或者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为广大山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援助。或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热线电话等,让广大师生能及时得到咨询、辅导。或者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来,通过相互支持与鼓励,构建一个温暖学生的心理支持网络。另外,整合社区资源也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学校通过与卫生院、社会团体等机构协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山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及时帮助。或者制定详尽的社群活动方案,把社群服务纳入学生学业计划,让它作为发展学生整体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扬、奖赏热心参加社区活动的同学,增进同学的参与热情,并培育其社会责任感。透过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同学们可以开阔眼界,培养个人的组织及交流技巧,并为将来参加工作和社交活动提供良好的根基。

(四)强化心理健康保障制度建设

第一个层面是建设完善的工作机制,细化相关工作制度,明晰学校教育职责,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办法,助推相关工作稳定开展。

第二个方面是建立专门的教育基金,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系。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比如在县级教育单位的财政预算中,应结合当地的具体需要,拨出专门的资金用于支持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校也要主动争取经费支援,强化学校设施建设。另外,还可以与当地高校加强协作,建立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最大化,从而节省资金。

第三个方面是对师资进行科学的、最优的配置,建立人才保障体系。首先,完善教师的招聘机制和薪酬福利机制,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到山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一些心理咨询和指导技巧。鼓励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参与心理咨询培训,进行系统性了解和提高。另外,还可以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师范生顶岗支教、顶岗实习等方式,吸纳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届毕业生,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总之,面对山区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经济条件,提高山区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对山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山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