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多维资源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作者: 李少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指引中指出,“要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的类型,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日常生活资源、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使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与理解。通过挖掘多方资源并活用,发挥课堂引领的作用,以活动延伸深化,施加多方面的策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一、多维资源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编排的古诗词内容虽然不算多,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年龄较小,对于轻快的韵律以及有趣的故事会特别感兴趣。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智能,包括语言、空间、音乐、肢体运动等多方面的智能,不同学生在这些智能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维资源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特别是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上的发展。在学习《咏鹅》一诗时,通过观察课本图片,边读诗边感受白鹅在水上游动,引吭高歌的姿态,加上《千秋诗颂》第二集《咏鹅》的视频动画小故事,更能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趣味。《国学儿歌》节奏轻快,在课前、早读等时间播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跟唱、跟诵古诗,利用吟诵、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视频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记忆,促进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补充,增强文化认同

当前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充实,编排合理,图文并茂,教学指引清晰。开展教学应立足教材,将文本作为文化教育的起点,并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补充历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让古诗文的韵律美、文学艺术美以及富含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尽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一说法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诗中发现杜甫狂喜的具体表现,反复诵读,感受杜甫此刻喜悦、激动的心情。继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何如此激动与喜悦?通过《中国通史》一个四分多钟的视频片段,把真实的历史展现在学生眼前,这一段历史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漂泊无依的凄惨生活,捷报传来“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回想八年的苦难,“涕泪满衣裳”悲从中来,想到苦难终于可以结束,又喜极而泣,继而“喜欲狂”,这是达到了惊喜的更髙峰,既要“放声高歌”,还须“痛饮美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而后放飞想象写“狂”想。短短八句诗,表达如此丰富的情感,展现杜甫隐藏背后的生活经历,有如为学生揭开历史的大幕,这一切深深震撼着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感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已无声扎根学生心中,文化自信悄然滋长。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古诗词教学也应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与文化资源的互动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勤于动手,敢于思考,勇于探索,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优秀传统文化。

许多古诗词里蕴藏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应被忽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主动挖掘、探讨。如:在学习《稚子弄冰》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融入猜一猜,再看图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字词,边读古诗边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孩子的心情变化,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课后,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性活动:(1)尝试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2)自己也可以和同学组一个实践小组在家做一做冻冰、脱冰、玩冰的游戏;(3)查找其他古诗文资料,了解古代儿童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学生收集到不一定是名句名篇,却能透过诗句发现古代孩童也有捉柳花、摇橹、采荷、垂钓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代稚子幼童的童年时光原来也有如此乐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相关的生活场景,使古诗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直接联系。使学生更了解古人生活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古人文化、生活的认同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随着大语文时代全面到来,古诗文教学应打破学校教室和语文教材的局限,既做好课堂教学,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也要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古人的生活,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四、数字与媒体资源的利用,推动学习延伸

古诗词闪耀几千年,在世界文化史中独一无二,中国诗教的传统历史悠久。古诗词在中国教育史、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写景咏物、爱国抒怀、挚友送别、归隐田园、军旅边塞生活,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以及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人生价值等各方面的知识,内涵十分丰富。每一首诗词都散发着历史人文的魅力。诗词既抒发着个人情感,又展现着社会现实;既书写着当下,又与历史紧密相连。在古诗词教学中,引领、激励学生深入探究,才能更进一步发现古诗词的魅力。

利用《长安三万里》《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等电影、纪录片资源,开启深入探究模式。随着影片了解著名诗人的生平,随着诗人的经历,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感,探究诗人的名作是在什么环境、什么经历下创作的。对比诗人的不同个性,作品风格,开展“我最喜爱的诗人”报告会活动,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形成浸入式的持续探究状态。

借助相关的课外书籍阅读,开启古诗词另类学习模式。随着国家、社会、学者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研究的力度加大,很多的学习辅助资源诞生,如《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这套书就能引领学生随着古诗词走遍全国各地,不但能深入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还能了解各地的著名景点、特产、风土人情,为古诗词的学习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为积累打下基础。

五、大量诵读与积累,夯实文化根基

中国古诗词句式工整,富有文采,声律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在落实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指引、激励学生不断归类整理,大量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背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阅读背诵、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利用多方资源,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古诗词的世界,积极探索,主动积累。

鼓励学生编撰属于自己的“古诗词”读本,坚持积累。各类型的古诗词内容丰富,鼓励学生坚持以书法的形式摘抄诗词名句、名篇,归类整理,自己配上精美的图画,带着独属于自己的古诗读本背诵积累,时间终会见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一代接班人成长。

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古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节目,并利用这些电视节目的模式,利用传统节日活动等契机,在班级里、学校里为学生搭建诵读展示的舞台,通过组织“飞花令”“诗词对对碰”“当古诗遇上画”等抢答活动、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对大量学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持续动力。

大量积累古诗词,大量获取中华语言的精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华夏的思想文化,尽情领略中华文化之美。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让古诗词可观、可感、可学、可练、可唱、可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在经典传统文化里,不会再觉得古诗词等传统文化遥不可及,深奥难懂,逐渐培养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燃点学习的信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根基。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通过整合多维资源,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应不断创新策略,利用多维资源,使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