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陪伴,融洽亲子关系

作者: 商丽颖

一、案例简介

已经晚上9:00了,孩子还在沙发上看书,完全忘记了洗漱的时间,妈妈一遍又遍地提醒。9:30了,孩子根本就没有放下书的意思,只是随口回应:“再等一会儿!”妈妈强压着怒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都几点了?我们怎么约定呢?我们说话要算话,对吧?算话才是好孩子,对不对?你如果不算话,这样不守信用的人,明天没有人会喜欢的。”孩子却有些不耐烦,转个身继续看书。妈妈终于忍无可忍,声音里充满了怒火:“我数三个数,一,二,……再不洗漱,今晚你就别睡了!”孩子也被妈妈的怒火点燃,猛地站起身,砰地一声关上房门,房间里回荡着关门的余音,仿佛也在诉说着这场亲子间的较量。

二、案例分析处理

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是很多家长与孩子间常见的冲突点。孩子的天性中包含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喜爱的活动时,容易忘记时间,沉浸其中。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拖延行为时,虽然心中不满,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而选择忍耐,这种一忍再忍的态度反过来又助长了孩子的拖延习惯。更糟糕的是,家长因为孩子的屡教不改而感到失望和愤怒,情绪逐渐升级。而孩子又因为家长的过度干涉和指责而反感和叛逆,对家长的教导产生抵触心理。双方在这种状态下,都觉得自己已经退让到了最后的底线,无法再忍受对方的行为。这种在底线上的互动,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执和冲突,导致亲子关系逐渐恶化。

三、案例思考和教育建议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家庭和睦的保障。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交能力,同时也能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

1.语言与行动相配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生活上的琐事还是学习上的困惑。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智慧,更考验着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行动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上面的例子,家长可以借助闹钟、小度等先代替自己来提醒,让孩子反感的是闹钟或小度而不是自己。如果这种提醒不起作用,家长可以直接走过去,平静地把孩子手中的书拿掉,又温而坚定地说:“抱歉孩子,请去洗漱。”虽然孩子可能不情愿,但这个时候双方都不在激动的情绪状态下,是不容易产生冲突的。

2.可以适当顽皮,但要有爱、有力量。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展现出有爱、有力量又顽皮的多重角色。有力量意味着父母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所举的例子,妈妈就是因为无力而选择一忍再忍,而平和地拿掉孩子手中的书这一行动伴随着语言使用时,教育就会变得有力量。如果家长在拿掉孩子手中的书时可以适当放下成人的严肃和拘谨,展现出一些顽皮和幽默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和力和趣味性。这样的陪伴方式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在快乐和有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坚持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正面信息。陪伴孩子时尽量使用正面的语言表达,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孩子取得进步或者做出正确的行为时,父母用正面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你做得真棒!”“你的努力让我很骄傲!”等,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父母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时,孩子会感到更加自信和勇敢,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4.创造固定的仪式感引领成长。创造固定的仪式感,是一种高效且深具意义的陪伴方式。每周设定固定的家庭阅读交流时间,共享知识的喜悦;安排固定的户外时光,一家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嬉戏、运动,享受亲子间的欢笑与默契。每周利用家庭会议时间回顾一周的美好时刻,无论是分享好习惯、开心事和要感恩的人,都让一家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多子女家庭,最好能精心安排属于每一个孩子的珍贵时光,父母每周或每月单独陪伴每一个孩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中,父母既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语言与行动的默契配合,传递着深沉的爱与智慧;充满爱、充满力量且带着些许顽皮的形象,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引领;正面的语言表达,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孩子的成长;固定的仪式感,则让家庭成为孩子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责任编辑 邱 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