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与实践

作者: 刘雪芬

单元整体教学旨在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孤立分割的局面,强化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下面以该单元为例,笔者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以及这一教学理念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作用。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单元内的各个知识点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梳理和整合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和探索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主动建构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和认识。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强化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单元整体教学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的设计策略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接。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单元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清晰、具体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连。本单元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基本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深入理解这些公式背后的推导逻辑与几何原理。通过动手实践、图形变换与逻辑推理,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从而深刻把握面积计算的数学本质。我们进一步期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或数学情境下涉及多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的全面锻炼。学生需要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空间模型,准确识别图形特征,灵活运用面积公式,并进行合理的推理与判断。

(二)梳理单元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在多边形面积教学中,梳理知识结构是关键一环。教师应仔细分析《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如从长方形面积出发,应用割补法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推导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等,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知识脉络,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促进深度学习。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为了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向深度学习的迈进,教师应精心策划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化学习任务。以“校园绿化带面积测量”项目为例,这一任务不仅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平台。项目实施之初,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目标:准确测量并计算出校园内某块绿化带的面积。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计划,包括所需工具的准备(如卷尺、测量轮等)、测量方法的选择(如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结合使用)以及数据记录与处理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已学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测量中。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将走出教室,深入校园,亲自进行实地测量。他们将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图形,如不规则形状的绿化带边缘,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割、组合或近似处理,以计算出准确的面积。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技能,还锻炼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需整理测量数据,进行结果汇报与分享。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测量结果,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测量误差的存在及其原因,学会如何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还能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四)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1.创造开放学习环境。1.教师应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如提供多种形状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自由剪切、拼接,观察图形变化过程中面积的不变性。2.引导观察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变化,归纳出共性规律。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底和高组合下的面积变化,发现面积与底和高的乘积成正比的关系。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抽象出面积计算的普遍规律。3.鼓励猜想与验证。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可能会猜想它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关,进而尝试通过剪切、拼接的方式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

(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个体差异。1.过程与结果并重。我们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够即时捕捉生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及合作能力。口头报告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考过程、表达见解的机会,有助于评价其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2.小组合作评价的价值。小组合作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也在相互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实现自我提升。3.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点和需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注重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这种差异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实践反思与展望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策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模式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然而,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平衡难题等。为此,教师应持续进行实践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性,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