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视域下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策略
作者: 曾小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对于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传统数学课堂往往由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单一性,致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如何在课堂这一特定视域下切实改变这种现状,已然成为数学教育者亟待攻克的重要问题。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在核心驱动力,能够强有力地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深入且持续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为其数学学习构筑坚实基础并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课堂中结合数学历史文化以激趣
数学历史文化宛如一座深邃无垠且蕴藏丰富的宝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适度地进行挖掘与巧妙呈现,可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数的概念发展历程时,教师可深入且细致地阐述从远古时期的实物计数起,如原始部落巧妙地运用石子精确对应猎物数量、以结绳这一独特方式记录部落大事所涉及的数量信息等,直至逐步抽象出数字符号的漫长、曲折且充满智慧的演进过程。像古巴比伦那独具特色的楔形数字、古埃及神秘的象形数字,它们均各具鲜明特色且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明程度与数学思维高度。而中国古代数学在数的发展史上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从甲骨文中那初具雏形的数字到算筹计数法的广泛普及应用,再到后来与世界接轨并被广泛运用的阿拉伯数字。通过全方位展示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数字形式演变历程,学生能够深刻且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绝非是凭空而生的抽象符号,而是人类智慧历经漫长岁月不断积累与创新的璀璨结晶,进而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与热情。
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古代就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因此,分数概念引入教学环节,可巧妙地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相关珍贵记载切入。如在《左传》一书中《郑伯克段于鄢》一文记载,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天又1/4天。以及《九章算术》其中第一章《方田》中对分数四则运算进行了系统、详尽阐述。这种种皆有力地表明了分数在古代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师通过生动地讲述古人在分配物资等过程中因无法整除而催生分数概念的真实历史背景,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分数产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从而在学习分数知识时更积极主动与自觉。
在课堂上精心融入数学历史文化,能使学生真切地触摸到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脉络与人类智慧光芒,极大地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有效提升其数学文化素养。
二、以数学游戏助力课堂兴趣激发
游戏始终是儿童学习与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将数学游戏巧妙且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能为数学学习增添无穷乐趣与蓬勃活力。
当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计算时,还可以选择让小朋友们来进行 24 点的游戏。从一副普通纸牌中分别抽出大小王、J、Q、K,余下 40 张,任意依次抽出 4 张,用加、减、乘、除(可以使用括号)把这些卡面上的数算成 24。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四则运算的相关计算知识,还熟练了计算技能,同时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他们需要快速思考如何组合数字和运算符号,以达到目标结果,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再比如,学完倍的相关知识后,可以玩 “倍数游戏”。按座位顺序,第一个同学念 1,接下来第二个同学念 2,第三个同学要拍手(轮到 3 的倍数拍手),没拍手或念错的要罚。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倍数的概念,并且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判断,学生们对倍数的规律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如果学生在学完以后能运用数学知识设计游戏,那自然就可以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更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数学游戏时,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更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知,通过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游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良好氛围中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切实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极大地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基于生活联系构建课堂兴趣点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生活素材能够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教授几何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室环境。如天花板的边线与墙壁的边线相交成直角,窗户的边框整齐地构成矩形,钟表的表盘近似圆形等。通过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几何图形的鲜明特征,深刻理解学习几何图形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在讲解数学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学生日常的上学放学路程、交通工具速度等为鲜活素材进行举例。例如,“小林家距离学校1千米,他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那么他从家走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这样的问题情境紧密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将生活实际巧妙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进而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最终有效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跨学科课堂教学促进兴趣提升
传统教学里,各学科教师基本处于“孤独”地教,一旦遇上学科外的知识,容易由于自身因素使得实际教学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跨学科融合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借助跨学科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小北路小学的阅读研学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是《小狗钱钱》这本书,但其中有些知识是学生尚未学习过的。如何助力学生在阅读研学中真正有所收获并读懂这本书?这里数学老师与语文老师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开展一堂跨学科的阅读研学课。语文老师充分发挥其专长,与学生一同梳理整个故事发生的顺序,深入剖析每件事情发生的必要性,并带领学生撰写成功日记,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将书中 “不要退缩,不说试着做而是真正去做” 的理念深植于心,从而在语文素养与意志品质培养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引导。
书中涉及的诸多数学知识,是四年级学生尚未学习过的。如果由语文老师来解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数学老师的介入就显得尤为关键。尽管部分知识超出了四年级的常规教学范围,但在数学老师的悉心指引下,学生完全能够理解。例如,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了百分数的概念,并学会运用百分数来分配书中主人公吉娅的资产,由此初步建立了投资理财的概念。通过阅读学习《小狗钱钱》这本书,学生们清晰地知晓了积累财富的几个关键步骤:首先要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凭借兴趣赚取第一桶金;接着合理分配资产;然后进行投资理财,实现财富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这一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并付诸行动。
通过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成功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优质学习情境中真切感受数学的多元价值,显著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综合素养。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结论
在课堂视域下,激发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迫切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融入数学历史文化、积极开展数学游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大力实施跨学科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有效地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能全面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数学基础。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地认识到这些策略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