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课堂实录与评析
作者: 敦文术 袁琳虹
《水污染》是六年级“科技革命的影响”单元中的一课,按照“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的逻辑顺序展开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在明晰水污染的概念后,直接引出“为什么水被污染了”的问题,探究水污染的原因。探究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观察水样,活动二是实验检测。第二部分: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读取图表并整理分析信息,判断水样是否被污染。第三部分:表达交流,反思总结。
六年级的学生对水污染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明晰的定义。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城市,由于现实中水环境的改善,寻找污染过的水源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课为教师提供水样,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活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经验和分析数据资料的能力,能够通过本课两个活动分析水样是否被污染,且能够进行推想,如果污水被排放至河流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一、制订计划,搜集证据
活动一:观察水样
师:在上课前,老师请大家看两幅图片。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的河水比较清澈,第二幅图中的河水水面上漂浮着垃圾,还有死鱼。
生:第一幅图中的水很清澈,适合生物生存,第二幅图中的水比较浑浊,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
师: 这说明什么?
生:第二幅图中的水被污染了。
师:老师带了一些取样水到课堂里,已经放在了烧杯中,接下来就要同学们对这些水样进行观察。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想知道哪些水样被污染了,但是别着急,咱们先以小组为单位来制订观察计划。请大家思考: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呢?
生:我们组的观察目的是判断水样是否被污染,主要观察水的颜色和气味以及是否有悬浮物,用肉眼观察颜色,先看后闻。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他们组制订的这个计划怎么样呢?
生:他们组制订的计划很全面,方法正确。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闻气味的时候用到的感官是鼻子,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去闻。
(学生示范:闻气味时,将试剂瓶远离鼻子,用手轻轻扇动,稍闻即止。)
师:老师为你们组严谨的科学态度点赞!请同学们思考:观察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出示注意事项)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观察!
(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观察到的结果?
生:工厂废水呈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有少量悬浮物;洗衣机水呈乳白色,有洗衣液淡淡的香味,无悬浮物;下水管井水是透明的,无味,有沉淀物;农田水是透明的,无味,有一点沉淀物;滹沱河水是透明的,无味,无悬浮物。所以,我们组认为,工厂废水、洗衣机水、下水管井水都被污染了,其他水样暂时无法判断。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只是初步判断工业废水、洗衣机水和下水管井水被污染了,但是对农田水和滹沱河水还无法判断。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测,进行实验。
评析: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本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还教会了他们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外在特征作出判断,并在汇报中交流反思,提升了分析能力。在汇报观察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凸显用数据判断的必要性。
活动二:实验检测
师:同学们,被污染的水中还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国家对污水的最低排放指标)这是咱们国家对污水排放的最低标准,老师找出了其中几个重要的指标,如pH、粪大肠菌群数、氨氮含量、有机磷农药含量等。当这些数值超出指标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危害。)
师:同学们,咱们桌子上摆放的水样真的含有这些物质吗?在生活中,检测水样要用专业的仪器和专业的试剂,今天,咱们化身小小水质检测员,检测其中一项——pH。为了检测pH,我们需要用到一种新的仪器——pH检测仪。如何使用pH检测仪对污水进行测定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后,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每个小组测定一个水样,并将结果记录在PPT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
师:经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得到了相关数据。哪个小组给我们分析一下,再次判断哪些水样被污染了?
生:工厂废水的pH是3,洗衣机水的pH是11,都超出了排放标准,说明它们被污染了;下水管井水、农田水和滹沱河水的pH都在范围内,说明它们没被污染。
师:哪个小组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们组认为,这个实验只判断了pH这一项指标,下水管井水、农田水和滹沱河水虽然pH合格,但其他指标还没测,所以不能判断是否被污染。
师:你们组认为除了pH,还有哪些指标可以判断水样是否被污染了呢?
生:我们组认为,除了pH指标,应该还有很多指标。比如农田经常施肥打药,所以要通过检测有机磷农药的含量来判断其是否被污染。
师:你们组对第二组提出来的这个质疑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接受他们提出来的质疑,我们组的结论确实有漏洞。
师:敢于质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科学精神,勇于接受他人的建议也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态度!为你们两个组点赞!老师已经提前将这些水样送至专业的检测部门进行检测了,检测报告已经放到了各小组的资料包内。下面,请大家阅读和分析水样检测的数据。
评析:分析与综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本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废水的排放标准,在标准和危害之间建构联系,为后面的实验数据分析作铺垫。然后,教师让学生化身小小检测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只对一个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无法判断水样是否污染,这一质疑引发了学生对多种数据综合分析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师:检测报告单上已经显示了完整的检测数据,我们如何根据数据进行判断呢?
生:就像用pH判断一样,将实验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看实验值是否在标准值范围内。如果在指标范围内就是合格,如果不在指标范围内就是不合格。
师:我们怎样快速准确地判断这个数值是否在指标范围内呢?
生:用统计图表。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判断,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资料。请第3组结合下面这张图(如图1)为我们讲解得到的结论。
生:我们组发现工厂废水的pH不合格,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说明这个水是被污染了的,不能排放;洗衣机水的pH也不合格;下水管井水的粪大肠菌群数和有机磷的含量不合格,所以不能排放;农田水的有机磷农药含量不合格,也不能排放;滹沱河水的所有指标均合格。所以,我们组得到的结论是:滹沱河水没被污染,其余水样均被污染,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师:你的表达真清晰,逻辑关系也很正确。同学们,刚才我们对每一个指标逐一进行了判断,又将所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只要有一个指标不合格,这个水样就是被污染了,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取样观察、实验、阅读分析等方法判断出了哪些水样被污染了、不能排放。如果这些污染的水被排放到滹沱河中,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生:会使河水变浑浊、变臭。
生:会使河中的鱼虾死亡。
师:这些废水最终都去了哪里呢?
生:下水道、大海。
生:我认为要有一个专门净化水的地方,净化后再排放大海。
师:这些废水到底去了哪里呢?老师和咱们班的调查小分队对此进行了考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播放考察当地污水处理厂的视频。)
评析:图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工具。运用图表,学生可以直观明了地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阅读图表,综合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表达交流,反思总结
师:同学们,看来这些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净化,又变废为宝,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下你的感受?你对水污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生: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师:同学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每一位同学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为水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析:实地考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式学习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通过考察当地污水处理厂,学生体会到了科技发展在治理水污染的重要作用,增强了环保意识,又了解到了本地区目前的环保现状与成就。
四、总评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重点展开设计,通过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等环节,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综合、概括等方法,分析水污染产生的原因。本节课先从两幅对比图片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河流图片,比较不同的现象,引出水污染的主题。然后,通过取样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水污染的认识,总体上效果良好。综合来看,本课从猜想逐步深入到实际探究,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1.实验探究促进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科学是一个实证的过程,需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实验搜集证据。本课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观察水样,活动二是实验检测。学生先观察、测定水样,搜集证据,为后面处理信息打下基础,再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水污染的原因建立科学认识,在深度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数据分析发展科学思维
正确处理数据信息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信息的处理分析是得出结论的关键。本课开始的取样观察只能让学生初步判断结果。引出实验探究后,学生质疑通过pH这个单一数据推理出的结论,在交流结果时引发认知冲突。此时,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结论进行质疑,并提出对多种数据综合分析的做法,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多种数据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可以将思维显性化。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标准值,判断该指标是否合格,进而判断水样是否被污染。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