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沉默的老师

作者: 周友富

大自然是沉默的老师0

周友富

特级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研评审专家

佛山市顺德区高层次人才

大自然是好奇心的源泉。

20多年前,湖北监利五年级学生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虽然翅膀没有煽动,但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蜜蜂究竟是靠什么发声的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对蜜蜂的发声器官进行研究,最终,她发现蜜蜂的发声不是通过翅膀振动而是来自胸部的“两个小黑点”。

2021年11月,我带领学生到顺德区图书馆附近的草坪上寻找小动物,突然有一个学生尖叫起来——南洋杉树上挂着一个很大的蜂巢。这个蜂巢是一个直径不小于50厘米的球体,表面金灿灿的并有淡黄色的花纹。学生感到很震撼,而我更好奇:蜂巢里面是什么样的结构?它是怎么筑起来的?黄蜂的活动有什么规律?为此,我忍不住每天都去看它,还担心它因为在闹市区会被取缔。12月下旬,黄蜂已经很少出没了,一天凌晨4点,我独自带上梯子将蜂巢取了回来,做成了标本,最终发现了它内部的精妙结构。

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只要真正深入到大自然,好奇心便会驱使其一探究竟。

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

蛇没有牙齿是怎么吃东西的?它们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科学教材上并没有详细描述。有一位教师教学“爬行动物”时,专门抓了几条水蛇养在水槽里,用玻璃钟罩罩起来,让学生分组每天观察它的进食方式,结果发现它在20天内都不吃东西,忍受饥饿的能力很强。第21天,学生用一只小青蛙去试,水蛇一下子就把它的后腿咬住了,然后慢慢地把它的头挪到嘴里,最后整个吞进去。更有趣的是,这些蛇养了45天后,学生发现,小草上面多了一些小蛇,一数共有18条。他们很纳闷:蛇属于爬行动物,应该是卵生的,怎么没有看到它产卵呢?他们经过讨论并结合资料查阅,推断水蛇属于卵胎生动物。

人们走进大自然,沉下心来向大自然学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启示。这些发现与启示,最终汇集成大自然的知识宝库。

大自然是探究的舞台。

合作农场种了一些水稻,秧苗虽没有打农药但长势很好,常常有很多小鸟停留。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秧苗田的水里有许多蚊子幼虫(孑孓),及以它们为食的蜻蜓的幼虫(水虿),蛹化的众多蜻蜓成虫又引来了许多以其为食的小鸟。学生由此认识到,昆虫引来了鸟儿。他们将孑孓装到矿泉水瓶子里,探究它是怎样变成蚊子的,又采集了水虿蜕去的蛹壳,将其做成标本。学生继续观察,发现水稻即将成熟时小鸟又多了起来,原来它们来抢食稻谷。社团活动中,学生团队合作,尝试用光盘驱鸟、做稻草人驱鸟、自制电子驱鸟器等,表现出可喜的创造力。

借由水稻一生的成长过程,学生了解了农事,关注到了水稻田里的生态系统,对两次鸟儿聚集的原因与驱鸟对策展开探究,学习用关联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事物,收获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大自然是沉默的老师。

大自然囊括了形形色色的世间万物与沧海桑田,大地与生命、山川与河流、物候与天象相互交融、互为因果、彼此关联,但这些秘密它不轻易示人。物候学创始人竺柯桢从年轻时开始,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物候和气象,终得以分析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要想读懂大自然之书,需要付诸行动。面对这位沉默的老师,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享受自然。

上一篇:
下一篇: 低年级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