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作者: 徐梅 王玉 杨柳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0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各级各类教师的重视,也为各科教师提供了教育方向,对整个教育体系带来重大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课程思政的熏陶下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在日后可以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造福。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步伐较快,研究方向较广,涉及众多专业。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学科较少,研究内容比较宏观,可实施性相对较差。[1]小学科学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以及积极的科学态度,习得认识和改善自然生态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等。如何利用小学科学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来达到立德树人目的,是一线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丰富,研究者主要把它们概括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变化且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节约资源的品行等。现有研究大多从理论上探讨了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兼具理论、案例、数据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结合教材、课程标准、德育指南及相关文献、政策建构科学课程思政的维度,再通过教案撰写、教学展示、案例分析、反思建议等过程来突破这一壁垒。

二、教学路径探索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文献资料和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小学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如图1)。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需要考虑小学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各种要素的双向互动。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教师要侧重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促进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运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思政素养。将思政教育融入科学课堂,使得科学教学系统充盈和丰富,教学内容、四维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教师既要思考四维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双向联系,还要思考四维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之间的融合共生,更要思考思政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双向联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要素。

2.课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原则,构建平等、轻松、民主的思政场域。一是,需要创设思政情感激发点:教师基于思政教案进行教学,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与同伴讨论。二是,需要在实践迭代中,进行思政浸润:教师基于教学内容,提出本课的实践任务,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明确任务要求,进行探究实践,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或通过探究验证观点的正确性。三是,进行分享交流,让思政观念外显:学生实践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分享展示,交流互动,反驳质疑。四是,进行总结评价,思政深化:学生分享交流体会和思考结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追问、启发将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言行即为以身作则,教师本身的思政素养也将对学生造成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例的选择和设计,教师的引导、追问、启发都是朝着思政目标而去,以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要素,将科学课堂和思政育人目标紧紧结合,而非单纯的拼凑。

3.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包括课后巩固、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拓展提高四个要素,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课后反馈信息网,为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提供反馈和指导。课后巩固和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前的预设项。课后巩固指教师以多种方式或手段,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巩固其科学观念,提升其科学思维水平,夯实其探究实践能力,以及强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体现,教师设计含有思政要素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练习,检测学生科学素养和思政素养的达成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作业设计重点在于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思政素养的达成情况。教学反思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教师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以及对作业测验的分析。学生的反思是指学生进行主观分析,根据自身预习情况、课堂探究实践情况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反思。课后巩固、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可为教师设计拓展提高任务提供参考。

三、课例分享

1.科学态度

每一节科学课都涉及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以《测量肺活量》一课为例,我们设计了用肺活量测量袋测肺活量的活动。活动主要分两步:①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学生在尝试后发现,由于操作不规范、不会测量、不会读数等导致数据不准确或没有数据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表达疑惑、反思操作问题,从而知道更加科学的测量方法。②在科学测量的基础上,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整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记录、反思、测量等,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科学思维

每一节科学课都致力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以“用浮的材料造船”为例,我们引导学生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让他们认识到相应结构对船功能的影响以及形状对船只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体验工程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知道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理解工程活动的不易。在木筏的测试与改进过程中,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发散思维,反思改进办法,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国情怀

很多科学课程都涉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为例,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我国的活字印刷术闻名于世,但随着各种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活字印刷了。在本课中,我们设计了模拟体验活字印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了解活字印刷的简单工序,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认识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很多思政内容。“种子的传播”的思政育人目标包括了从人与自然的维度认识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寻找证据、观看视频、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萌生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还能在探究活动中树立证据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保护自然

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为例,教师可以把“孵化小生命”作为重要的思政目标,把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生态环保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培养他们保护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让思政教育贯穿科学教学的始终。

四、实施建议

1.重视课前准备,拓展思政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科学课程思政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用纯理论、照本宣科的说教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应该从身边的科学问题出发引导他们学习、领悟新的知识,并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其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预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破坏的例子,并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掌握更为深刻,而且加强了对“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的认识。

2.激活生活经验,彰显体验式思政

以五年级“环境与我们”单元为例,每一个课时都可以成为体验式思政教学的好素材。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合理利用新能源》一课中,教师模拟温室效应的探究实验,向学生解释温室气体是怎样使全球变暖的,让他们了解当前地球环境的严峻性。

3.创建第二课堂,还原思政生发地

教师搭建第二课堂可以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从单纯的学科育人逐步走向与课程知识紧密相连的综合实践活动育人。教师要抓住“育人”二字,有主有次、层次明显地将课堂拓展向更广阔的社会综合实践。例如,大渡口区某实验小学开设了“植物种植”课程、“海洋馆研学”体验等。

4.重视课堂评价,渗透思政教育

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环境的建设提出意见,对某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天马行空的猜想,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与支持,告诉他们,所有的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单位:徐梅,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王玉,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杨柳,重庆市大渡口区钢花小学)

参考文献

[1]刘颖.高中地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探索与实证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