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罗金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科学原理和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踪迹,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观察自然现象,激发好奇心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科学知识联系紧密,这些自然现象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良好素材。日出日落、四季更替、风雨雷电、花开花落等,都是学生可以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植物开花”内容时,正值早春时节,油菜已经开花,桃花已经绽放,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散落在草丛。我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设计任务单,要求他们填写观察对象的名称、开花时间、开花时长、花的颜色和形状等详细信息。待到上课时,我将提前准备好的一些时令花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细心地观察,并与任务单上记录的花做比较。学生仔细分辨各种花的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兴趣盎然地在活动手册上做着记录,用彩笔认真地画着。
二、动手科学实验,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例如,制作电磁铁、探索物体的浮沉原理等,这些实验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思维中的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基于不明显或异常的实验现象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改进实验和拓展研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生很喜欢玩磁铁,对磁力充满了好奇心,电磁铁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的特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上课时,我先演示制作一组电磁铁,实验材料有铁钉、导线、电池、回形针。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增加电源或线圈匝数,是不是磁力更大呢?为解答学生的疑惑,我设计了更有趣味的探究实验。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手上有几条‘鱼’,你们想‘钓’吗?比一比,看谁钓的‘鱼’又大又多?”学生一听,顿时来了兴趣。随后我拿出用铁丝做成的大小不同的“鱼”,让学生分组制作“电磁钓竿”来一场“钓鱼”比赛。学生兴奋不已,有的小组增加电池,有的小组增加线圈匝数,结果还真把“大鱼”钓起来了!顿时,学生对自己小组制作的“电磁钓竿”惊叹不已。
三、探索生活秘密,感受科学的实用性
生活中隐藏着许多科学小秘密,如探究铁锈生成实验,从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及其蕴含的科学道理;比较自制汽水和工厂生产的汽水的异同等。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生活中的小秘密,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但是,这些铁制品究竟是怎样生锈的呢?由于铁锈生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我给学生布置了一周的观察任务,要求他们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观察记录表,包括观察时间、铁丝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上课时,学生拿出生锈的铁丝,纷纷分享自己理解的铁生锈的原因: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铁锈通常由铁、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没有致密的组织,水和氧气会进一步穿透铁锈,继续使内部的铁生锈;足够长的时间后,在氧气和水充足的情况下,铁会完全氧化成铁锈。
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学生明白了若要防锈就需要铁制品有可以防止生锈的致密表层来隔绝水和空气。在生活中,防锈和除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金属锈蚀不仅影响物品的美观,还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学生讨论出一些常见的防锈和除锈方法。保持金属表面干燥:金属在潮湿环境下更容易生锈,因此在使用后要及时擦干。涂抹防锈油:对于容易生锈的金属物品,如铁器、刀具等,可以在使用后涂抹一层防锈油,隔绝空气和水分,防止生锈。使用防锈纸或防锈剂:对于长期存储的金属物品,可以使用防锈纸包裹或涂抹防锈剂,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再如,在炎热的夏季,有的学生喜欢喝汽水(碳酸饮料)。除了酸甜的口感外,学生还喜欢它那让人凉爽的感觉。“你们能自己制作一瓶可口的饮料吗?”在“探索饮料的奥秘”内容时,我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饮料中的气体从哪里来是学生首先要弄明白的。我请四位学生上台,每人拿一种物质,然后两个一组进行混合,看看哪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气泡。当拿着白醋的学生把白醋倒入装有适量小苏打的矿泉水瓶中时,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两位学生配合着快速用连着塑料弯管的瓶盖盖住瓶口,并拧紧,弯管另一端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就是通常说的汽水中的气体。平常我们喝的一些饮料,如可乐、雪碧等冒出的气泡也都是二氧化碳气体。
随后,我又拿出一个切开的柠檬,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将少许小苏打快速倒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让学生继续观察自制的柠檬汽水并得出实验结论:自制汽水中的气体来自柠檬水和小苏打。自制汽水做好了,看学生有些疑虑,我先喝了一口,满怀好奇的学生也纷纷要尝一尝,有的说口感不如买的可乐爽口,颜色没有买的可乐鲜艳,还有一点涩味……
于是我向学生讲解。原来,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加大压力和降温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这让汽水的口感更加爽口。二氧化碳无毒,且不能被人吸收,人饮用汽水时,由于嘴里的温度高,一部分二氧化碳从溶液析出,产生刺激并带走口中的热量,所以给人以清凉感。汽水进入胃中后,肚子里的温度比较高,二氧化碳就会通过口腔排出来。当二氧化碳被排出时,热量也被带了出来,于是人会感觉一身凉爽。人喝冰镇汽水时,由于汽水的温度低,溶解的二氧化碳更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要从体内排出,能带走更多的热量,所以降低肠胃的温度更加明显。听了我的讲解,学生又兴奋地讨论起来,他们表示自己很喜欢喝汽水。我赶紧提醒他们,小朋友因为肠胃功能弱,所以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大量饮用冰镇汽水等饮料,以免对肠胃造成强烈的冷刺激,引起胃痉挛、腹痛,甚至诱发肠胃炎。
四、利用科技产品,拓展科学视野
现代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工具。通过这些科技产品,尤其是有了互联网功能的加持,学生可以观看科学视频、玩科学游戏、浏览科普文章等,从而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同时,这些科技产品也能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便捷。
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浩瀚的宇宙具有无穷的魅力。教学“地球与宇宙”内容时,我这样引入新课:“起初,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几百年来,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学生一脸茫然。看来得有一个望远镜才行,于是我拿出手机打开相机,让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体验了一次“10倍数字变焦”。当看到黑板上的小字在手机屏幕上被清晰地放大时,我趁机向他们介绍四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利用它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留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
华为手机相机的数字变焦已做到100倍以上,vivo手机相机的超级月亮模式能一睹月亮美丽的“面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技产品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和教育领域。例如,虚拟现实(VR)设备、增强现实(AR)应用、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它们都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沉浸性,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五、提倡家庭科学游戏,增进亲子互动
家庭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场所之一。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科学游戏,如放飞孔明灯、制作纸飞机比赛等,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热空气”内容中的孔明灯就运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上课时,我请一位学生用细铁丝把大塑料袋口撑成圆形,将塑料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过一会儿松手,塑料袋被撑的又圆又大,还慢悠悠地飘起来。有学生大声说,这不就是我们元宵节放过的孔明灯吗?课后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放飞一盏孔明灯并拍照留念,并提醒他们一定要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一周后的课堂上,学生分享了和家人一起放飞孔明灯的喜悦,谈论许下的那些愿望。有学生说祝福父母健康的,有希望学习进步的,有位调皮的学生许下的愿望是想乘着孔明灯去见一见孔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结
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动手做科学实验、探索生活小秘密、利用科技产品,以及参与家庭科学游戏等方法,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生活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