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解释及预测系列(2):原子模型的变迁
作者: 高云峰
在物质科学领域(包括科学、物理、化学)中有大量的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现象或原理,如原子模型、光的传播模型、受力模型、化学反应模型等。
一、原子模型的变迁
在前面跨学科概念系列文章中已经介绍过,早期哲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微粒;1803年道尔顿(Dalton)提出原子的实心小球模型(如图1),把原子从哲学概念引入化学研究之中。
1.电子的引入
1897年,汤姆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从而否定了实心小球的原子模型。1904年,汤姆森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如图2)。葡萄干蛋糕模型可以解释原子内部有电子,以及原子电中性问题。
2.α粒子实验现象
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进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又发现了新现象:大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而根据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原子实心部分应该把大部分粒子反弹回去(如图3)。理论与实际现象不符,说明该原子模型存在问题。于是,卢瑟福提出新的类似太阳系的原子模型(如图4):原子核类似太阳在中心,电子类似行星绕中心运动。由于原子核特别小,就可以解释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部分α粒子直接穿过了金箔。
3.原子模型的细化
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原子模型中的电子不能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运动,因为根据麦克斯韦(Maxwell)的电磁学,电子这样运动会对外辐射电磁波,损失能量,最终撞到原子核上。
同时,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线状光谱不连续。1913年,玻尔(Bohr)根据这一事实,在原子的行星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5)。其核心是: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可以解释光谱不连续的现象,也解释了电子在确定半径轨道上运动不辐射能量。
根据量子力学的深入研究,每一层电子轨道的数量有限制。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表明电子处于全满、全空、半满时稳定。第1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最多2个(He原子),最少1个(H原子);第2~7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最多8个,最少1个,次外层最多18个。如果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电子会尽可能降低自身能量。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1916年,爱因斯坦(Einstein)发表了《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一文,首次提出了原子受激辐射的概念,为激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60年,在大量科学家的探究研究基础上,科学家梅曼(Maiman)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而爱因斯坦发现的质能方程E=mc2,也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近代的观点又有了变化,科学家发现了微观粒子(包括电子)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像宏观物体那样有确定的运动轨道,因此画不出它的运动轨迹。于是出现了近代的电子云模型,即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如图6),以往原子行星模型中的电子及轨道,可以认为是电子云团的平均统计结果。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它表明电子运动并不存在类似行星运动的轨道。我们不能预言它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为此用小点的疏密来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小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点疏处概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这一模型符合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和薛定谔(Schr?dinger)在1926年提出的测不准原理。
二、利用原子模型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有了原子模型后,就可以解释不同物质是由某些原子组合形成的。例如,水分子就是由一个氧原子(O)与两个氢原子(H)通过化学键(共价键)组成的(如图7)。
水的三态变化是重要概念。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物质。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从微观层面看,水蒸气、水和冰中的单个水分子都是相同的。当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时,水分子之间产生氢键(如图8,水分子之间的虚线表示氢键)。氢键是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比共价键和离子键弱。水的三态变化从能量角度看是氢键的形成或拆开。
水分子之间氢键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水蒸气、水和冰的不同(如图9)。在冰中,典型的结构单元是四面体结构,各水分子相互间的位置受到氢键的约束,从而形成固体;在水中,典型的结构单元是水分子组(由氢键结合在一起的若干水分子),相互之间距离比较近,但还有相对运动的余地;在水蒸气中,典型的结构单元是水分子,相互之间距离较远,基本没有形成氢键。
从冰加热到水再到水蒸气的过程,是拆开氢键的过程:冰(水分子四面体,存在大量氢键)加热拆开部分氢键,形成水(水分子组,存在少量氢键),继续加热拆开剩余部分氢键,形成水蒸气(分散的水分子,基本不存在氢键)。从水蒸气到水再到冰的过程,则是放热的过程。
因此,水的三态变化,从物质与能量的角度看,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只是水分子之间距离的不同,氢键的形成和拆开导致能量发生变化。
三、利用原子模型解释化学变化
原子中外围电子的能量相对较小,化学反应本质就是不同原子交换、重组外围电子,产生新物质,同时达到能量更稳定的状态。
从电子分布和能量的角度,就容易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按列来看,第1列元素外围只有1个电子,很活跃,其中氢比较特殊,虽然只有1个电子,但根据洪特规则属于半满状态,比较稳定。最后1列元素外围有2或8个电子,属于全满状态,稳定,该列元素被称为惰性气体。
1.化学反应的实质
由此容易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外围电子的交换重组,以达到更稳定的状态。例如,通常最外层有8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因此钠(外围1个电子)与氯(外围7个电子)都不稳定(宏观上表现为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反应),钠与氯反应形成离子键后,钠离子与氯离子两者外围都是8个电子,就稳定了(如图10)。
2.化学反应的符号体系模型
模型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对系统的抽象,关键是反映系统本质或特征,集中体现系统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想象,类似图9表示的化学反应示意图很直观,但是画起来很费时间,因此用更简单的表示方法也是必要的。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形式逻辑体系,再一个是系统性实验。形式逻辑就与符号和推理有关。1690年,哲学家洛克(Locke)在《人类理解论》中开宗明义指出,他的目的就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以及信念、意见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他将所有学科分为三类(观念、概念、知识),其中就涉及符号。莱布尼茨(Leibniz)曾经主张用符号语言代替自然语言,建立有规则的符号系统。
在化学反应中,以前面的钠与氯的反应为例,既可以用形象的图形表示化学反应(如图10),也可以用更抽象的符号表示化学反应。
其中Na表示钠,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钠的元素名Sodium来自碳酸钠,即苏打(Soda),因为第一次得到钠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氢氧化钠,而钠的元素符号Na(Natrium)源自一个古老的拉丁文词汇Nitre(也有说更早是源自希腊语的Nitron),原意也是碳酸钠;Cl表示氯,Cl2表示是2个氯原子组成的氯气分子。可以看出,采用符号体系表示化学反应更为方便。
注意,上述反应方程也是模型,是钠与氯实际化学反应的简化表示。化学反应是系统中各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这种作用的模型。各种物质及反应本身是一个系统,包括反应的条件、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反应的生成物,以及质量、能量等变化关系。这一系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统一表示,是一种抽象的模型。抽象性是认识进入更高层次时的特点之一。利用符号体系表征系统、抽象模型的理解不直观,但是便于后续进行演绎推理。
化学反应方程式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其中涉及了符号体系、数量关系、物质守恒等要素,是人类思维对化学反应认识的反映。
(作者: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天宫课堂”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