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根》教学片段及评析
作者: 王海明 张守艳三年级《植物的根》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植物的某些结构具有帮助其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同时设计简单方案并实施操作,搜集植物和动物生存、生长所需条件的证据,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根了解较多,对于大葱根、香菜根、野草根、萝卜等这些常见的根比较熟悉,对于它们的形状也有所了解,知道根有粗有细,但是不会区分直根和须根。大部分学生知道根可以吸收水分,有的还知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但对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针对学情,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他们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根的结构,探究根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功能。
片段一:认识根系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植物的根?
生:珊瑚豆的根、大葱的根、洋葱的根、大蒜的根、香菜的根、绿萝的根。
师:同学们见过的植物根真多。现在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种植物的根,请大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来分析第一种形态的根(出示菠菜的根)。
生:中间很长、很直,边上的很短且朝各个方向。
生:中间部分比旁边的要粗。
生:中间粗且长,两边细。两边的根好像是从中间的根增生出来的。
生:中间的根很明显,和旁边的根容易区分。
师:这种跟,中间的叫主根,两边的叫侧根,主次分明,在科学中称为直根系。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形态的根(出示大葱的根),谁来说一说这种根有什么特点?
生:像胡子。
生:像扫帚。
生:像弯曲的细棉线。
生:不像刚才看到的菠菜的根,它有一条直直的、粗壮的根,每一条根的形状都差不多。
师:同学们描述得非常贴切,每一根粗细差不多,像一把胡须,且没有主次之分,这种根称为须根系。
评析:教师利用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拉近了科学和生活的距离;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帮学生建构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片段二:探究根的固定作用
师:这两种根系在生活中很常见,思考一下,根有什么作用?
生:根可以帮助植物从土壤中获取养分。
生:根可以固定植物。
师:(提起花盆)大家看花盆没有掉落。这说明了什么?
生:根可以固定住植物。
师: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棵绿萝,都埋在了盆里,大家试着拔一下,找找它的根。
(学生实践操作。)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很轻松拔出的那一棵,没有根。
生:拔有根的那一棵会带出来土,非常费力。
师:正是由于根的固定作用,当植物受到外力的时候,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生活中你体验过根的固定作用吗?
生:拔菜的时候非常费劲,因为那上面有很长的根。
生:跟奶奶去挖野菜的时候,不容易拔下来,要用铲子挖。
师:你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大家看看这些都是根固定植物的例子(出示PPT:根固定植物的图片)。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猜想根的作用,然后用绿萝进行验证,促进了科学概念的建构,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片段三:探究根的吸水性
师:根还有其他作用吗?(播放视频)这是水培洋葱的小视频,请你们仔细观察洋葱生根之后,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水变少了,根长长了。
师:水位下降了,根变长了,你觉得水可能“跑”到哪里去了?
生:可能通过根“跑”到植物里面了。
生:根和茎相连,可能通过茎到达了植物全身。
师:你们的猜测很有道理,但是科学是严谨的,接下来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猜想?
生:把根放在水里,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如果直接把根放在水里,水会蒸发。如果不能防止水蒸发,就没法辨别水是蒸发了,还是被根吸收了。
师:如何防止水的蒸发?
生:可以在容器中加个瓶塞。
生:可以倒点植物油在水的表面。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盛有水的锥形瓶,可以用棉花团在锥形瓶的瓶口处固定,同时加入一部分植物油在水的表面,防止水蒸发。做实验之前还有没有其他要注意的?
生:不能把植物的茎也泡进水中。
生:植物油要分布均匀,才能起到防止水蒸发的作用。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由于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观察,请同学们保存好这个装置,课后继续观察水位的变化。这个是我两天前做的,请观察我做的两次标记,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第二次标记低了,说明瓶中的水位降低了。
生:瓶中的植物更加茂盛了。
师:这再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根有吸水性。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现在图片显示的是显微镜下的根毛。每一棵植物的根都长有许多的根毛,根主要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
(出示PPT:根毛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视频。)
师:生活中,人们是如何给植物补充水分的呢?
生:往土壤里浇水。
生:把水浇在接水的托盘里。
师:你们所说的是生活中人们给植物补水的方法。把水浇到土壤里,或是直接把植物的根浸泡在水里,根通过根毛就能吸收水分和养分。
评析: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进一步认识根的吸水作用;通过观察根毛的结构,学生了解植物的根吸水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过程由简到繁,逐步深入。
师:根据观察,我们发现,根毛如此重要,但是它非常脆弱。我想把一棵小树移栽到花园里,你有什么好方法保护它的根毛吗?
生:可以把铲子围着花盆绕一圈,然后把土和植物一起倒出来。
师:园林叔叔就是用的这种方法。看,园林叔叔已经在这棵植物的根部绑上一个大大的土坨(展示土坨),我们把这个带土坨的植物移栽到花园里,就能提高这棵小树的成活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保护根毛。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个甲骨文“根”字,从这个甲骨文根字中就可以看出,保护植物的生命,先要保护好植物的根。只有保护好根,上面的部分才能长得茂盛。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
评析:教师结合园林工人移栽树木这一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保护根的具体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同时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片段四:护根行动
师:我们刚才对根的观察研究,可能对我们的植物造成了一些破坏。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展“护根行动”,把你的根移栽到花盆里保护起来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拥有了自己种植的植物,课后我们继续观察它的成长,并保护好它的根。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植物能在大风大雨中挺直身板,是因为有根在保护它。
生:认识了直根系和须根系,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生:保护植物的根本是保护好它的根。
生:根毛很脆弱,我们要小心保护。
师:结合今天的学习,你对根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根是生命的基础,根的作用非常重要。
师:是啊,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根,如萝卜的变态根、榕树的气生根等,它们又有什么的特点呢?请大家课后继续你们的探究之旅。
评析:“护根行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渗透爱护植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总评
植物的根虽然不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授课中并没有只让学生看视频、看图片,而是引入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他们亲身体验,尤其是“拔绿萝”活动,让他们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根的固定作用。这样动手动脑学科学,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本课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例如,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绿萝作为探究材料,研讨园林工人如何移栽苗木,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从生活中学科学,促进了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重新栽植绿萝,把实验过程中破坏的根重新保护起来,倡导了要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情怀。
[课题: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23ZJY041]
(作者单位:王海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张守艳,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明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