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数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作者: 林倩如
在科学学习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对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学习提出科学问题,能促进形成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及大胆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参与潘翠君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的课题“基于课堂观察大数据的教学行为改进研究”中,[1]我们聚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例观察与诊断入手,试图探寻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两轮课例诊断的数据对比
两轮课例分析由COP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第一轮的课堂教学行为观察数据进行解析,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性地对第二轮课例进行设计、修改和完善,进而完成第二轮课例的录制与课堂观察数据分析。两轮课例诊断的课题和数据见表1。
1.第一轮课例诊断数据与反思
第一轮课例诊断数据表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项的评分等级为A,得分超过全国83.3%同类型课程;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1次,即“看完视频后,你还有其他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3次,具体为“将火焰盖上的时候会不会烫到手”“能不能先放那个袋子”“它会不会飞”。
令人惊讶的是,仅有一次“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就能远超全国同类型课的常模数据,这说明大多数教师缺乏鼓励学生提问的意识。该课例中的“鼓励”,也只是教师在学生活动操作前不经意的询问,并非有意而为之。而且,工作室第一轮数据诊断的15节课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项的评级普遍较低,数据大多低于常模。可见,科学教师普遍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第二轮课例的改进与优化
根据第一轮课例的反思,我们针对性地优化第二轮课例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优化设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改进点如下。
一是在实验之前进行提问与答疑。为保证学生完全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在观看完操作视频后,教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邀请“小老师”解答问题,这样就能让他们知晓操作视频中没有出现的细节,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二是调整实验步骤,让学生经历“未知答案”的探究过程。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是组装器材、开始实验、记录两个磁极分别对应的方向(如图1上),即告诉学生实际的方向,并将器材放在标有方向的纸盘中间。我们认为,方向的先入为主,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于是重新设计了记录单(如图1下),让他们记录磁极的指向,最后揭晓磁极指向与方向的关系,这样就能引发学生更多自主思考。
三是研讨环节激发学生自主提问。实验虽然存在误差,但大部分存在相似的规律,学生通过将实验记录中的“前后左右”与真实方向的“东南西北”相对应,不难发现磁极指向与方向是有关系的。在揭示实验结果与指南针的指向之间的联系之后,教师询问学生对此结果的看法,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
经过改进,第二轮课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数据较前一轮有明显提升。
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两轮课例数据诊断的研究,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应在主观上高度重视
打磨一节科学课,教师往往更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操作方法的创新等,这样会忽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第一轮课例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明白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提出了“看完操作视频后,你还有其他疑问吗”这一问题,虽然学生积极响应,但大多只是与实验操作或实验材料有关,如“若打火机长时间点不着,能找老师换一个吗?”
在准备第二轮课例时,我们把改进的重点聚焦于问题的设计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教师在主观上有了足够的重视,备课时就能仔细地思考要在哪些环节、哪些时机去鼓励学生提问,并在上课时积极实施。由于预设充分,因而效果良好,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紧扣教学主题,且部分问题可以做到“生问生答”,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传授学生提问技巧,[2]课下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知道教师很重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而起到激励作用。
2.把握鼓励学生提问的时机
把握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提问,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思考,且能紧扣主题。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课题之后,可以询问学生想研究什么内容,如“关于磁铁,大家想研究什么?”不过,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需要巧妙地聚焦该课的内容,不然就会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活动或实验开始前环节。学生初步知晓了活动或实验要求之后,教师可询问他们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如“看完操作视频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还可以请其他学生来帮助解答,自己则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支持。在这个环节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研讨,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和发散性,也利于后续活动或实验的顺利完成。
汇报与研讨环节。当学生分享本组的实验结果时,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或分享不同的结果或发现;当学生汇报完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可追问根据这个结果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疑惑。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质量较高、与课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互相解答,当堂解决问题。
拓展环节。教师可以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如“关于磁铁,大家还想研究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讨。
3.积极回应学生的提问
要让学生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他们“敢问”,此时教师的回应态度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这需要有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艺术。事实上,教师积极的回应不仅鼓励了当前提问的学生,也激励了即将发问的其他学生,这在课例《磁极与方向》的教学中得到印证。
教学片段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统计,大部分同学的红色磁极(用“〇”表示)出现在前半部分,而我们面对黑板的这个方向,正好是北方。蓝色磁极(用“×”表示)对应的是南方,这不就是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吗?根据这个结果你有没有新的问题、疑惑?
生:为什么我记录中的“〇”分布到其他地方去了?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有疑问就大胆提出来。
生:磁铁为什么会指向北和南方呢?
师:很好,这又是第二个新问题了,也非常有价值,还可以继续提问。
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为什么红色的头在前面,而蓝色的头在右边和后面的中间?
师:你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是红色一头指向前面。很好,这个问题有新意。
教师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局限,大胆发问,逐渐成为乐问、善问之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参考文献
[1]潘翠君.基于课堂数据强化科学思维教学——兼谈COP课堂诊断方法[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4(09).
[2]牛卓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