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保护感觉器官》更有科学味

作者: 郭阳 孙莉

怎样教学《保护感觉器官》更有科学味0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在本质上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包括科学学科在内,许多教材中都有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但多为讲授法。在教学《保护感觉器官》一课时如何更有科学味,我们团队进行了探索。

一、其他教材中“保护感觉器官”的相关内容

关于“保护感觉器官”这一主题,在其他教材中也有涉及,其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

1.《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相关内容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室内授课与室外活动相结合的学科,在室内授课的内容中,涉及保护感觉器官的相关教学要求。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中的《用眼卫生》一课,主要是针对保护眼睛这一感觉器官展开教学。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读书写字、看电视、使用电脑的用眼卫生,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学习一些预防眼外伤的基本方法,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又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5至6年级)》中的《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一课,主要针对皮肤这一感觉器官展开教学。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皮肤受到轻度损伤(烫伤、烧伤、刺伤、割伤、擦伤、挫伤)时的自我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拓展环节,教材还提供阅读资料,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轻度损伤(鼻出血、眼内进异物)的自我急救方法。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多为通过视频介绍保护器官的方法及处理外伤的措施,再通过讲解多种案例的处理方法加以指导。这样的室内教学,可以尽量降低学生在活动课上发生伤害感觉器官及造成其他外伤的概率。

2.地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人与自我》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辽宁省地方教材,其中也有保护感觉器官的相关内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我的眼睛亮晶晶》,其内容主要是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知道眼睛是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掌握眼保健操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会听”的耳朵》,其内容主要是学习正确的倾听方式和技巧;体验良好的倾听行为和不良的倾听行为,了解身体语言在倾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

《人与自我》多采用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谈感受的方式。教学中,教师会结合一些小故事、使用一些小视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一些健康知识和方法。

二、科学教材对保护感觉器官的相关要求

在人教鄂教新版《科学》教材中,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为: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对应的学业要求为:了解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知道预防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个人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养成爱护眼睛的习惯,预防近视,定期监测体重,预防超重;养成规律作息与文明卫生的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维护自身健康和公共环境卫生。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指南》中的相关要求为:养成爱护眼睛的习惯预防近视,了解科学用耳的方法,保持鼻腔卫生,了解并遵守实验安全的基本规则。

“我们的感觉器官”单元共有三课,分别是《我们怎样知道》《观察水果》《保护感觉器官》。第一课通过“袋子里面有什么”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认识5种感觉器官和它们的基本功能,知道感觉器官是帮助人们观察的器官。第二课通过“比一比、分一分”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对水果等物体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和记录,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物体的特征将其分类。第三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感觉器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

从教材来看,其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有些与《体育与健康》《人与自我》有相同之处。但是,科学课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与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在具有科学味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对相关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保护感觉器官》一课,教材设计了“探究与实践”“科学与职业”版块,使科学课堂上的健康教育脱离了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具有科学味。该课的第一个探究与实践活动是“感觉器官游戏”:第一组游戏是蒙眼猜人和蒙眼走直线,体验眼睛的重要性;第二组游戏是用身体动作表达想法,请同学猜一猜表达的意思,体验耳朵的重要性;第三组游戏是戴手套摸一摸盒子里的物品,体验皮肤的重要性。通过三组游戏,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分析、归纳出感官的重要性。第二个探究与实践活动是“怎样保护感觉器官”,通过多种形式,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列举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并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和丰富保护各种感觉器官的方法。“科学与职业”版块对眼科医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眼科医生要掌握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打造具有科学味的科学课

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因此,“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无兴趣不可能有知,无兴趣不可能有行,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是一切动力的源泉。该课教学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要有趣,要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实现寓教于乐。

对低年级教学来说,教师想把看似简单的知识讲清楚其实是不简单的。教师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为基础,以科学课内容为载体,合理安排进阶活动,引导他们将知识与已有经验结合,在了解科学现象的同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保护感觉器官》一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该课的科学味。

1.以探究体验为基础,形成科学观念

一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念处于模糊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教学中,教师以贴近一年级学生生活的走夜路插图作为情境引入,问学生:“在黑夜中行走,我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表达内心感受,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学生会说:“看不清、看不见。”紧接着教师提问:“眼睛真的这么重要吗?”这样引出两个感官游戏——蒙眼猜人和蒙眼走直线,让学生感受到眼睛被蒙上以后,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想要完成任务,就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眼睛这一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在体会皮肤这种感觉器官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乒乓球、柠檬、苹果等),放在一个盒子里。学生先戴手套摸一摸,再摘了手套摸出教师指定的物品。这样的探究与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皮肤的重要性,又能保护他们的探究热情,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明白只要用对方法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2.依托教材,渗透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比较与分类、联想与想象、观察、解释等基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该课教学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渗透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为他们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探究与实践活动“怎样保护感觉器官”的教学中,根据教材中前两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知道的保护眼、耳的方法,再出示教材中的图片或相关视频,让他们分析其中哪些行为对感觉器官有害,哪些行为具有保护作用。在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探讨“保护感觉器官还有哪些方法”时,利用教材中包括实验情景的5幅图片,提示学生对于不清楚、不了解的东西不能随便闻、尝和摸,闻气味时可以用扇闻法。对于扇闻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接着,出示规范操作视频,告诫学生因为实验室有很多物品或药品是有毒或有强腐蚀性的,即使在了解被观察事物的前提下也要使用科学方法。

教材中的“科学与职业”版块,指导学生认识到,当感觉器官不舒服时要及时就医,医生有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能帮助人们确定健康状况,治疗疾病。学生在认识了感觉器官重要性的同时,知道既要自觉树立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还要有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知道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是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进而形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

3.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实践是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了解自然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科学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科学问题时,都离不开探究与实践活动,良好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该课教学设计了有趣的探究实践活动,因此,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从中收获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会一些科学道理,还懂得了团队合作、学会倾听、遵守规则等的重要性。

在“如何保护感觉器官”的探究与实践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回忆、思考生活中的现象。第一,提问引导:看手机等电子产品最长时间有多长?阅读写字的正确坐姿是怎样的?第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示范正确的坐姿。第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对耳、皮肤、鼻、舌这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感觉器官,教师让他们结合自身或身边人的实例进行交流、汇报,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的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对于我们的生活、成长都至关重要,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更有效的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探究与实践活动要尽可能是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如“你比画我猜”“小丑贴鼻子”等游戏;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适当设计全员参与的活动;要适时设置奖励环节,如奖状、小奖品以激励学生乐学好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要穿插与该课有关的课间律动小游戏,如网络上流传的“眼睛、鼻子、嘴的小律动”就很适合;要适当渗透科学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偶像”意识,把伟大科学家、科技名人作为偶像,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结论

如果每一位科学教师都是一名“大厨”,要想“烹饪”出具有浓厚科学味的好课就应该做到:尊重教材,调整“原料”保证科学味;缺舍有度,不减“主料”保证科学味;适当提鲜,增加“配料”保证科学味。科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具有科学味的科学课,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科学的种子,树立远大的科学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郭阳,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孙莉,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中心小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