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 促进学习进阶
作者: 朱小琴
科学思维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科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经历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思考等深层次的认知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进阶。
四年级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一课,重在引导学生围绕“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问题,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的探究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巧设进阶探究活动,有力地指向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
一、经历进阶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像科学家那样……》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进阶探究活动,每一次深度探究,都能推动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核心,促使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1.初探摆动次数,发现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强大“引发器”。学生在认知上遇到矛盾或困惑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了解摆的基本结构后,分组制作摆,并测试摆30秒摆动的次数。通过对比汇总数据,学生发现各小组的摆动次数并不相同,产生了初步的认知冲突,并提出了进阶问题“为什么摆的摆动有快有慢”“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种对差异的关注体现出他们对背后原因的探索欲望。
2.再探摆动快慢,发现差异
为了学生深入探讨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大胆猜想、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分组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对摆的长短、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进行了对比探究。通过汇总全班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学生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长的长短有明显关系,而与摆角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关系较小。这一实验结果中的差异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摆的快慢到底与摆角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有没有关系?”此时,学生开始主动反思实验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3.三探摆动次数,发现规律
对于“摆的快慢到底与摆角、摆锤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实验器材属于简易的;二是人为操作总会存在操作误差。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希望得到更精准的答案,想要深入探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简易器材和人为操作误差的影响,教师引入了光电门数据传感器,通过自动测试、记录显示:不同摆角的摆30秒内的摆动次数都是12次,不同轻重摆锤的摆30秒内的摆动次数都是12次。精准、真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摆的快慢与摆角大小、摆锤轻重之间没有关系。
二、改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改进实验器材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改进实验材料、设计有效的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深度思考问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1.针对问题,创新材料
在该课教材的“摆”实验中,虽然所用器材简易直观,但仍然存在操作不便、重心不稳、测量不准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了三点改进:一是增加旋钮调节功能,通过改变旋钮高度来调节摆线长度,这种设计明显提高了实验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摆绳长度;二是改变摆锤,由螺丝和螺母组合来替换钩码,学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螺母的数量来改变摆锤的重量;三是将量角器直接嵌入到实验器材中(如图1),学生可以更快速、精准地设置摆角,减少测量误差,提升了实验的效率和精确性。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具有探索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学生深入开展摆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尝试和调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材料,引导思辨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提出和方案的设计并不是凭空猜测的结果,而是基于科学思考的合理推断。在观察和比较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发展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实验装置,你们觉得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我认为摆的快慢与摆角大小有关。
生:我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长长短有关。
生:我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
师:摆的快慢到底与摆长、摆角、摆锤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可以来一探究竟,如果研究“摆长”这个因素,你们准备怎么研究呢?
生:我打算用两个不同的摆来测试一下,一个摆线长,一个摆线短。
生:我可以通过旋钮来调节不同摆长的摆来测试。
师:调节旋钮改变摆长,操作简单。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两个摆的摆锤要一样重,这样才会公平。
师:很有道理。这样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其他条件要保持不变,还有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
生:摆角的大小要一样。
师:仔细观察器材,如果研究摆锤重量、摆角大小因素时,如何合理改变?
生:摆锤的重量可以通过改变旋转螺母的个数来改变。
生:摆角的大小可以通过对准量角器的不同度数来改变。
3.深入分析,完善方案
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深入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细节,教师引导他们围绕“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强化对器材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合理性的理解,还能思考如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实验方案,那么在实际操作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呢?
生:摆线自然下垂,要与量角器“0”刻度对齐。
生:螺母要旋在螺丝的中间,这样摆锤会更稳,不容易受外界干扰。
生:调节摆长时,旋钮要拧紧,否则在实验过程中摆长可能会发生变化。
生:当我们松开摆锤时,手应该自然松开,不能施加额外的力量。
生: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生:实验需要重复3次,取中间值,这样的实验数据会更准确。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改进后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能够在自主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摆长、摆角、摆锤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完善实验细节,逐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尊重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尊重实验数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无论实验数据是否与预期相符,教师都要尊重他们的努力和成果,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究和思考。
1.全面分析实验数据
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就像拼图的碎片,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各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揭示背后的规律。在分析数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分享见解,并通过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家的实验数据,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摆长的研究”汇总表中的“平均值”发现:摆长较长摆动了11次,摆长适中摆动了17次,摆长较短摆动了25次。由此可以看出,摆长的长短会影响摆的快慢。
师:能具体说说怎么影响的吗?
生: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生:我发现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有关系:10°摆角平均摆动了12次,20°摆角平均摆动了13次,30°摆角平均摆动了14次。
生:我发现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虽然有关系,但差距不大。
生:我觉得关系很小。大家从各组数据来看,第2组、第3组、第7组15°、20°的摆角测试结果是一样的,第5组、第6组10°、15°的摆角测试结果也是一样的。从这些数据来看,没有影响。
师:这位同学比较分析了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摆的快慢与摆锤有关系吗?
生:我认为没有关系。从平均值来看,摆锤较轻和摆锤重量适中都是摆12次。
生:我认为有关系,因为摆锤重时,摆摆动的次数多了1次。
生:我认为这可能是测量时的误差导致的。
师:我们可以将各小组实验数据结合起来分析。
生:从各小组的实验数据来看,有8个小组的测试数据相同,所以,我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是没有关系的。
该环节中,学生对汇总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推理,从多个维度去发现实验规律,运用实验搜集到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深入探究误差原因
当不同小组的数据存在差异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他们反思实验方法、质疑数据收集方式,甚至提出新的实验改进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反思和优化实验设计,还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平均值来看,摆的快慢与摆角、摆锤有关系,但数据相差又不大。大家思考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本身的差异就很小。
生:我觉得可能是操作不准导致的误差。
生:也可能是实验器材造成了小的误差。
师:为了让实验数据精准,避免人为误差,今天我们借用传感器来自动测试。(出示传感器)这是光电门传感器,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通过光电门会自动记录次数。这是数据采集器,与电脑相连,采集到的数据会直接显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数据。
(学生观察数据。)
师:仔细观察测试数据,你有什么想表达的?
生:我发现摆的快慢与摆角大小、摆锤轻重是没有关系的。
生:我们要学会运用传感器这样先进的设备,测出更精准的数据。
该环节中,学生在深入探讨数据差异的原因时,思维不断进行碰撞,认为“人为数据误差”是关键。教师借助光电门传感器,突破了这一难点,提高了实验数据的精准性,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