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
作者: 房慧艳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作为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模型建构可将学生难以认知的客观事物的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他们从科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内在规律、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科学规律。
四年级“地球与地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逐步建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圈层组成的系统”的概念。该单元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比较抽象,大部分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展开研究,需要借助其他事物来学习。《火山喷发》一课通过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以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四年级的学生对该课内容非常感兴趣,对于火山喷发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认知停留在文字、图片和视频上,很少想过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所以让他们直接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模型思维方法运用到该课教学中,让学生亲历逻辑推理、模型建构、模拟实验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建立模型、实验记录等,培养他们“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及模型建构的能力。
一、析模:原型情境,拆解追因
较准确地描述原型,才能合理地构建模型。该课中,火山喷发现象是原型,要提炼原型的核心要素就要对火山喷发现象进行拆解、追因。
首先,教师对火山喷发现象进行拆解,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原型,这是模型建构的基础。课堂中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现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引领学生观察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发生,让他们对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探讨交流,获得事实性知识:火山喷发时有裂缝、有浓烟、有炽热的岩浆等喷涌而出。
师:老师给大家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发生?
生:岩浆像沸腾了一样,喷涌而出。
生:浓烟冲向高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岩浆和浓烟是火山喷发的物质,岩浆是什么样的,你能具体从颜色、状态、喷发的地方描述一下吗?
生:红色,好像番茄酱,温度应该很高。
生:像粥一样从火山口和裂缝中喷出。
师:火山喷发时有滚滚浓烟,浓烟里又有什么呢?
生:就像打开摇晃过的碳酸饮料一样,我觉得应该有气体。
(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有关岩浆、浓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学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火山喷发出现的现象进行追因,由表及里地将火山喷发能观察到的现象和地球内部联系起来,根据火山喷发的现象有根据地推测:炽热的岩浆——温度高,喷涌而出——压力大,裂缝——地壳有薄弱处。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学习,你觉得地球内部是什么状态?
生:岩浆温度很高,说明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
生:岩浆喷涌而出,我觉得像高压锅一样,压力应该很大。
师:火山喷发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生呢?
生:不是。
师:(出示对比图片)你认为火山喷发更容易在哪里发生?
生:有裂缝的地方,那里地壳应该比较薄弱。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刚才的交流,你能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吗?此时,学生的推测是符合逻辑的,这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为后面建立模型奠定基础。
二、建模:搭建桥梁,建立模型
教师要提高火山喷发模型与真实火山喷发的相似度,以增强模拟实验的可信度,就要引导学生理解选取模型的材料和实验条件要与原型有相似之处,让他们在模型和原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个环节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模型建构能力。
师:如果想研究火山喷发,你觉得需要什么实验材料?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它们分别模拟的是什么?先自己思考,再组内交流。
生:我们组觉得需要酒精灯、番茄酱。因为点燃的酒精灯温度很高,可以模拟地球内部;番茄酱很黏稠,颜色也像岩浆,可以模拟岩浆。
生:我觉得可以用铁架子,如用三脚架来模拟火山。
师:为什么选择三脚架模拟火山?
生:因为三脚架的样子很像火山。
师:其他组的想法呢?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觉得三脚架不行,因为地壳不是铁的,我们组觉得可以用陶泥来模拟地壳。
生:我们也觉得三脚架不行,可以用山药泥和土豆泥来模拟地壳,但土豆泥从颜色上看好像更合适。
师: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据交流,你们觉得用哪些材料比较合适?
(引导学生分析、选取合适的模拟材料。)
师:具体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模拟火山喷发呢?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把陶泥做成小山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到锡纸碗中。用注射器将番茄酱注入小山通道内,观察实验现象。
生:把番茄酱包在土豆泥中,放在盘子里,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实验方案。)
建立模型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前面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学生发挥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来建构模型。学生选取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方法是否合理,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分析,在火山喷发模型和原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选出合适的材料建构模型: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高温状态,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陶泥(土豆泥)模拟地球构造中的地壳。
三、用模:模拟实验,建构概念
特级教师喻伯军认为,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是模型思维的重要环节。通过模拟实验再现得到相关现象及其变化,并发现其中规律,就是有效运用模型思维方法的成果。
建立模型后,学生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收集信息,把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火山喷发实验现象与自然现象建立联系,将模拟实验的结果对应到火山喷发原型上,最终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形成全面的认识。
师:哪个小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模拟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加热酒精灯后,番茄酱从土豆泥较薄的地方喷发出来。
生:我们发现,加热后密封在陶泥内部的番茄酱冒着热气从“地壳”裂缝处喷涌而出。
师:想想前面设计方案时这些实验材料模拟的是什么,你能尝试着说一说自然界中火山喷发的成因吗?
生: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岩浆从地壳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生: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内部的岩浆不断上涌,最后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地壳运动并进行总结,再播放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视频,让学生再次解释火山喷发成因。)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描述与记录,并注重实验后的交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让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建构概念、获得科学解释,在用模的过程中对“逻辑+实证”的科学本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模型建构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以加深他们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培养其创新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东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