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科学大概念的位置

作者: 曾宝俊

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指的是那些能够跨越不同内容领域,对整个科学体系起到核心支撑作用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具有广泛代表性、统摄性和迁移性,反映了科学的本质和核心思想,是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

科学大概念可以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意义。

科学知识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概念。例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每个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中包含了质子和中子并被电子围绕;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力作用于其上;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能量会从一种储存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储存形式;地球的构造和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等等。在生物学中,“进化”是重要的大概念;在物理学中,“能量”是重要的大概念。

科学大概念的作用在于,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还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这些大概念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和预测性,可以指导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然而,在当下的某些课堂中,有的教师将大概念简单等同于知识重点,只强调记忆和复述,而忽视了其对知识体系构建和理解深度的重要性。他们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以成人的思维和方式孤立地教授大概念,没有与具体实例和情境充分结合。这导致学生接受困难,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科学大概念,更缺乏对大概念的持续巩固和深化。

实际上,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一系列具体科学概念,逐渐积累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大概念。他们学习的具体科学概念往往聚焦于特定的、较为细化的知识和现象,如某种动物的特征、某个具体实验的结果等。而科学大概念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对众多具体现象和知识的提炼与升华。科学大概念就像树干,具体科学概念则如同枝叶,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科学知识之树。

以“物质的变化”这一大概念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铁生锈这种常见的现象,让他们思考铁为什么会生锈、生锈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就是在运用科学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了解到铁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导致生锈,这就是在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明白了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原因。他们学习从宏观上认识生活中有很多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如食物的变质、木材的燃烧等,同时从本质上理解这些变化是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当未来遇到新的科学现象或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时,如电池的放电和充电过程,他们就能运用所学的大概念和科学思维,分析电池中物质的变化情况,思考能量的转化等问题,从而为深入探索科学领域(研究化学变化)和应对生活中各种情况(物品保存)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通过控制条件减缓或促进某些物质的变化。

科学大概念对于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知识框架,理解不同科学现象和原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大概念可以让科学知识体系更加稳固、有序,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脉络和重点,更好地把握科学的本质和内涵,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科学相关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