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探究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鲍秋洋

任务驱动探究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

科学思维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和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存在不能基于证据表达的问题,如逻辑思维欠缺、前概念根深蒂固、易偏离研究主题等。在教学《点亮小灯泡》时,教师对照课程标准确定学生的思维目标,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思维训练路径,以相关思维目标达成的行为表征作为依据评判其思维发展,尝试在任务驱动的探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定位思维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需要达到的思维水平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确定各学段学生的思维目标,设置结构性的驱动任务,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学段目标;然后,依据课程内容、学情及课时安排情况确定课时目标;最后,细化探究教学环节,针对性地选择各环节的驱动任务,制订各环节思维训练目标,并结合学情找出训练重点。

《点亮小灯泡》一课对应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依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课程标准中对应的思维目标要求,该课将探究活动细化为三个驱动任务,确定了各任务的思维目标及思维训练重点(见表1)。其中,教师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设置的任务一,暴露学生思维现状及对点亮小灯泡连接方式的前概念(如图1)。在该任务中,学生先联系日常生活中电灯的使用,达成点亮小灯泡需要电池和导线的共识;再依据生活经验,用图画的形式画出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最后,全班汇总,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并说明如此连接的依据。该任务中,学生思维训练的重点为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设计思维路径,推进学习进程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思维无序,无法基于逻辑有序地开展活动;无法聚焦现象,合理质疑;思维定式突出,无法基于证据开展有效论证。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使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学习过程难以展开。

教师在教学中应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思维训练目标达成路径:设置符合他们思维发展区的活动链,注重课堂生成;将核心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有梯度、有逻辑的结构性小问题,形成问题链,激发他们主动思维,建构核心概念。该课的思维训练目标达成路径见表2。

在任务三中,学生已经利用导线、小灯泡、电池充分尝试点亮小灯泡,并记录能点亮小灯泡和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各小组将实验中的连接方式用磁贴汇总在黑板上,并分享在实验中的发现。这个活动让学生基于真实证据表达,呈现思维过程,发展逻辑思维。此时,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可以得出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的一些碎片化认知,但是他们在记录时,容易出现实验记录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实验证据还不够全面、未找到多种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黑板上各小组汇总的连接方式过于凌乱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他们找到连接规律,从而导致不能精准指向“如何点亮小灯泡”这一核心问题。此时,教师要求“给汇总的连接方式按规律进行排序”,并提出问题“黑板上汇总的连接方式有没有重复”“这些连接方式会亮,而另外那些连接方式不会亮,你们都同意吗”,驱动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小灯泡的连接方式进行排序,如将小灯泡底端与电池正极相连排成一列,小灯泡侧面与电池正极相连排成另一列。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序,让学生思维变得有序,有利于后续他们发现重复的连接方式,对连接方式能否点亮小灯泡产生怀疑,尝试其他的连接方式。

通过学生交流质疑、再次实验,黑板上已经汇总了较为全面的连接方式。此时,教师抛出“请你仔细观察,怎样连接能点亮小灯泡”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观察、比较并归纳、总结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这样连接就能点亮小灯泡呢”,接着展示小灯泡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找出点亮小灯泡的本质原因——形成闭合回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目标得以达成。

三、关注思维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思维训练观察评价是课堂观察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验能否顺利完成,很少透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来观察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情况,使得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递进性。

教师可以在课堂观察评价中引入思维训练项目,并将相关思维目标达成的行为表征作为思维发展评价依据。该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推理论证、模型建构这几种思维类型指标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思维训练的状况(见表3)。

在依照思维品质提升行为表征来进行思维训练观察评价过程中,课程中的各个驱动任务应依据学生思维训练目标达成情况制订评分标准。例如,围绕任务二,教师制订的思维训练目标评分标准见表4。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评分标准对自己的思维训练观察评价进行自测,教师在课堂中也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思维支架。通过对与观察项目对应的思维品质提升行为表征的细致描述,能更细致地反映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状况,这不但有助于教师采取合适的策略和路径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更有助于他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合理评价,促进思维品质的不断提升。

小结

科学思维不仅仅应用于学科学习,更是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因为科学思维不可见、难以察觉等特点,只能有意识地通过行为表征、语言表达、作业评价等外显的行为才能显露。要稳抓思维脉络,诊断思维脉搏,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建立思维训练观察评价表,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进阶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志军,严亚玲.教育领域设计思维评价:模型、工具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21(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