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作者: 朱静华

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0

当“双减”遇上新课标,有了新课标助力“双减”落地的导向;当“旧教材”遇上新课标,有了依据新课标用好“旧教材”的行动;当小学数学教学遇上跨学科融合,有了学科“协同育人”的教育。在教学中,每一次美丽的邂逅,都成为课堂教学中变革的契机。融合教学,以“融”化人是一种理念与实践,正如古人所云:“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新课标之导向,以小学数学为主干,借“三个课堂”之舟,以任务为舵,设计主题式、项目化的跨科学融合教学活动,丰富学校课程形式,引领育人方式深度变革。在“融合”教学之路上,实现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犹如百川汇海,共融共生。

融合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学生学习最核心的载体,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是课程育人的关键所在。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设计要围绕“123”的原则进行设计。“1”即 1个目标:新课标下,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目标;“2”即2个形式:主题式和项目式;“3”即3步内容策略:目标设计、内容整合、活动设计。在追求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又要挖掘数学本身的深度与广度,让融合教学真实发生。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设计是内容策略的起点和核心。

(一)分类目标设计策略

在制定小学数学跨学科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石,探寻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道。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所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小学数学跨学科目标应聚焦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三个维度,以知识为载体,将目标进行分类,以核心素养的11个表现为桥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1.认识探究类目标

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只有在思考与学习的交融中,学生才能用数学的眼光洞察世界的奥秘。

2.理解解释类目标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解释自己的方法与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理解是知识的开始,解释是智慧的展现。”通过数学思维的锻炼,学生将能更好地用逻辑和推理来思考现实世界。

3.描述交流类目标

我们要指导学生精准描述数学模型,与他人交流,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言为心声,文以载道。”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

(二)分层目标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目标设计,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出发,思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目标需要融入哪些学科,融入学科的哪些目标可以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以此形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总目标。除此之外,在目标设计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知识目标分为知识理解(一级水平)→知识迁移(二级水平)→知识创新(三级水平),把对应的核心素养与知识目标统一起来,素养在知识建构中生长,如同树木在土壤中扎根,汲取养分。

在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们应坚守数学核心素养的阵地,同时开放思维,探寻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旅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还能体验到跨学科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容整合策略

“内容整合,乃目标设计之舟楫。”小学数学教学应融合其他学科,在目标导向下形成有序推进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融合点,教师应深入挖掘,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一)年级优势下的内容整合策略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由于涉及的学科众多,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时,往往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任务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年级优势进行内容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年级优势主要指同一年级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共性特点,这为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有力依据。

1.优先考虑同一年级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往往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滴水实验”时,我们就可以融合同年级科学学科的“降水量的测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语文学科的“观潮”、美术学科的“生活中的线条”,多学科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都无法生存。

2.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存在差异。因此,内容整合应充分体现年级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设计主题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入更多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跨学科内容,设计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师在整合内容时,应确保各个学科之间的衔接顺畅,避免出现知识断层或重复。同时,还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能够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年级优势下的内容整合策略是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利用同一年级内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四大领域下的内容整合策略

小学数学的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统计与概率。古人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中,每一个领域都蕴含着与其他学科的深厚联系。依据四大领域的内容,找到关联学科的内容融合点,如“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与体育学科融合,我们开展“反弹的高度”“象征性长跑”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通过球类、跑步等体育活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数与代数的实际应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与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例如,通过“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等课程,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力学原理进行实践操作,借助信息技术的三维立体展示,以及美术的装饰技巧,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领域与科学学科融合,我们利用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精神。我们还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使用计算机模拟或编程工具,让学生设计并操作数学模型,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统计与概率”领域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通过讨论社会调查中的统计方法,让学生了解数据的重要性。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主题活动设计策略

活动设计,乃内容策略实施之钥,解锁成效之门。活动设计是内容策略得以实施的关键环节。融合教学应以新课标要求为导向,形成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四大领域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以强化课程育人的功能。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又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实现知行合一。 教师可以组织多元化的融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及项目有明确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在附录中对每一个活动都给予了实例。因此,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应以“综合与实践”领域为1个导向,以常规课堂、课后服务、社会实践为3个载体;以大单元整合、大项目统领、大情境承载为3个形式;以“跨而有联、跨而有度、跨而有核、跨而有评”为4个支撑点形成“1334”主题设计策略。

(一)跨而有联,找到联结点

新课标将百分数从“数与代数”领域移入“综合与实践”领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那么,以北师大版数学“百分数的认识”为例,我们设计“确定五年级学生跳绳达标线”的大单元跨学科主题活动。以“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学校决定在五年级开展跳绳活动,请你设计一个确定达标线的方法”为任务驱动开展活动。在体育课上,我们开展跳绳活动,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并记录每名学生1分钟跳绳的最佳个数;在数学课上把这100名学生的跳绳次数从少到多排序,依据百分数引发学生讨论,并根据不同要求制定合理的跳绳标准,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及对决策起到的作用;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标准制定”的过程和感受。找到体育活动、数学教学、语文习作的联结点设计主题活动,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学会表达。

(二)跨而有度,把握连接点

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大情境承载的主题活动。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密铺”时,教师设计“小蜂巢的秘密”主题活动,让学生观看“小蜂巢 大智慧”的视频,直观感受蜂巢是由正六边形密铺成的图案,引发学生思考: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那么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而不是圆形?蜂巢的六边形中间没有缝隙,也不重叠,除了正六边形还有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呢?任意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都可以密铺吗?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吗?教师要把握连接点,引发学生关联学科进行思考:蜂巢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么人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依据蜂巢进行发明创造呢?在教学生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游戏中学习加减法;在教学生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体育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习认识时间。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我们要找准立足点,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与运用。

(三)跨而有核,找准立足点

以小学数学为核心,找准融合学科的立足点,设计主题式或大项目统领的跨学科活动。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时、分、秒”时,教师设计“时间在哪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数学课中,让学生认识时间以及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时间是对过程的度量;用信息技术查找:时间工具知多少;利用美术制作时间表或创意时钟;运用语文中与时间相关的成语典故,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宝贵;在体育课中,用时间记录体育成绩,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四)跨而有评,寻找生长点

评价是活动的导向。高效的评价是活动设计的生长点。为了全面了解融合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外,还可以采用作品评定、口头表达、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价,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跨学科素养。在教学中,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四个维度,从活动主题设计的适宜性——包括主题的选择、学情的分析,活动目标设计的适切性——包括预期结果的确定、活动过程的要求、核心素养的落实,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包括材料的准备、合理的分工、问题的预设,解决问题的科学性——正确运用数学“四能”解决问题、发展数学的“四基”,活动成果的丰富性——形成类型不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的成果的五个方面,最后进行五星级评价。

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主题设计策略应充分体现“跨而有联、跨而有度、跨而有核、跨而有评”的原则,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借鉴古人的智慧,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正是这一目标的生动实践。通过目标设计、内容整合和活动设计策略,为学生搭建“融合”教学的场景,让学生直面生活问题、调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将各科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教学方式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飞跃!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下有序推进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策略研究”所属成果,课题编号:SGH23Y1394。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南关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