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培养深厚爱国情感
作者: 冯继春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通过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发掘教材内容,注重红色元素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还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积淀着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红色元素,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
(一)教材中的红色文化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为“家国情怀”,收录了《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两篇文章。教师可以先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让学生通过五位八路军战士在面对敌人追击时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举,感受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再讲解《开国大典》这篇文章,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历史瞬间及庆典现场热烈的气氛,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及无数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样安排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并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二)课文背景介绍,增强情感共鸣
在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南宋时期,边疆战事不断,民众生活困苦,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始终未能如愿,晚年更是壮志难酬。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所表达的那种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以及“可怜白发生”流露出的无奈与悲凉。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后习题中的红色资源
《小兵张嘎》课后有这样一道题:“文中描述了张嘎子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的作用及生活状况,并结合张嘎子的形象,谈谈你认为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像他这样的少年儿童在艰难岁月中坚持斗争?”这个问题旨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背景,了解少年儿童在那个特殊年代如何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体会他们的家国情怀。此类课后习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四)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红色元素
《金色的鱼钩》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红军长征途中,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缺乏的食物补给,战士们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文中的老班长用生命守护着战友们的生存希望,他的故事是无数普通士兵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和讨论点,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期间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他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从教材中挖掘更多的红色元素,灵活引入新的话题和事例,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爱国的种子,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
弘扬红色文化仅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红色文化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感受革命精神。
(一)创新情境体验,深化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沉浸式剧场、数字故事创作等,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并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例如,组织“时光机里的英雄”沉浸式剧场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革命先辈。在模拟历史场景、使用道具、服装等营造的真实氛围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这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直接、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新活动形式,拓宽视野与认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新颖的主题活动,如虚拟现实探险、角色扮演体验、多媒体创意项目等,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微电影、动画短片等,重现那些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还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参观体验,增强历史认同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革命纪念馆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博物馆里,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及相关物品都有详细的陈列和介绍,学生从中可以感受那份精神和思想。教师可以适时为学生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参观,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历史,感受革命前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还能激发爱国热情。
(四)通过日常活动,培养爱国行为
在特殊节日或纪念日活动中,升旗仪式、学唱国歌、系好红领巾等都是少先队员对爱国主义的实践。这些活动虽简单,却意义深远,每一次庄严的仪式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责任。例如,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国家力量与尊严,还能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
(五)时事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定期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时事热点,如重大社会事件、科技进步、国际关系问题等,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发布,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如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在阅读与写作中强化爱国情感
红色教育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在于情感的共鸣与内心的认同。通过阅读与写作,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阵地,在读写中融入红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阅读中渗透红色文化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红色经典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等,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红色读物,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写作中渗透红色文化
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布置作文题目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如“我心中的英雄”“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等,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回顾历史,思考今天的生活,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作文不仅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思考,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展读写结合的综合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读写结合的综合活动,如让学生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并分享观影感受和启示。这类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AI技术的应用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AI技术丰富读写活动形式,提升红色教育的效果,如利用AI技术创建虚拟导览,带领学生“云参观”革命纪念馆和历史遗址,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五)建立读写评价机制
为了在读写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考量学生的阅读量、作文质量,以及学生参与读写活动的积极性等,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读写活动。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向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