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幼小衔接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周瑞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期,做好这项工作,能帮助幼儿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反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发展。当前,幼小衔接可以说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那么,当下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如何?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做才能科学、充分地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助力他们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呢?

一、幼小衔接工作现状分析

(一)家长对幼小衔接缺乏正确认识

2015年,网上一个背诵乘法口诀的小女孩,曾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一个萌萌的、5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妈妈的监督下,背诵乘法口诀,可是一背到“三五”就卡壳,妈妈不停训斥,要求她重复背诵,直到正确为止,爸爸也强调一定要记住,小女孩强忍泪水,不断重复,可结果却越来越糟糕,最后忍无可忍的小女孩大声哭诉起来:“这真是太难了!”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个视频,内心那根柔软的弦,仍深深地被触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学前儿童学数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学段不同,学习与发展目标也不同,提早学习,违背了认知发展规律,无疑会增加学习难度,扼杀幼儿学习的兴趣。按照国家教学大纲,九九乘法表是小学二年级的知识,也就是说,这位妈妈之所以要求孩子背诵乘法表,目的是想让她提早学习小学内容,赢在起跑线上。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中依然存在很多类似“小女孩背诵乘法口诀”这样过度追求早教、追求知识容量的现象。

据数据统计,在相关的调研活动中,我市参与调研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重点是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的达58%,而认为重点是培养孩子思维、表达、专注力、生活习惯的只占42%。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幼儿园要是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家长可能还会欣慰些,如果幼儿园不教,他们则会坐立不安,充满焦虑,特别是到大班下学期,部分家长只要听到有人上提高班、幼小衔接班,便马上跟风,盲目攀比,似乎报的班越多,内心才越踏实。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部分幼儿园不能贯彻执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课程设置增加小学内容。特别是一些民办园,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吸引资源,迫于家长的需求,投其所好。如有些民办园的幼儿每天放学要做1-2个小时作业,其中拼音、识字、100以内的加减都有涉及。

(三)部分教师缺乏正确教育理念

幼儿园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受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的老教师,以及一些非幼教专业的但责任感较强的转岗教师,由于教育理念没有完全转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不给幼儿教小学内容,都觉得愧对于家长和孩子。还有部分小学低段教师,由于缺乏对幼小衔接科学、理性的认识,过于注重知识的提前渗透,对于提早学了的民办园高度认可,而对于公办园却充满埋怨。这些信息反馈给了家长,也就强化了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的认知。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

部分小学对于政策文件中要求的“零起点教学”落实不到位,教学速度较快,而且要求也高,致使家长压力大,产生了焦虑情绪,倒逼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学习小学内容。

二、小学化幼小衔接利弊分析

那么这重知识准备、完全小学化的幼小衔接,真的会如家长所愿,让孩子赢在起点,进而为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础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活中好多事例。如,“武汉神童小Jecny”“东北神童王思涵”等都告诉我们,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才是孩子成长应该遵循的人生轨迹。小学化的幼小衔接,超前教授,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违背了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看似是先发优势,但其实是抢跑,不仅对幼儿的学业没有长远帮助,还对他们个人素质、学习品质、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影响。

我们回忆一下小女孩背诵乘法表的画面,可怜巴巴的小眼神,一句句“好难呀”,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被家长硬性要求进行机械训练。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硬性训练下,即便当时记下了,以后也可能会忘记。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他们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游戏中成长,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无疑剥夺了幼儿成长的权利、追求快乐的权利。

三、做好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幼小衔接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其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设良好游戏环境和条件。将游戏精神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不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坚决去除小学化。

1.制定幼小衔接计划

紧密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精心制定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维度出发,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坚持从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经验,让幼小衔接有度,让成长有迹可循。

2.落实幼小衔接任务

要求各班以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为依据,围绕幼儿入小学需要的生活准备、身心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扎实做好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各有侧重地开展好衔接工作,使幼儿园形成全面为幼儿入学作准备的局面。

3.摸排了解,精准教研方向

面向全体家长、往届家长、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知悉程度、对于幼儿入小学的顾虑和疑问;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以及他们在家的表现,倾听家长的希望、建议及育儿心得;了解往届幼儿入小学后的适应、发展情况;认真研究家长反馈的调查问卷,逐个总结问题比率,做到精准把握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各项认知和问题,为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4.联合研修,加强衔接合力

研训一体,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将培训、教研、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每学期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专题培训、教研及交流分享活动,强化教师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在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正确认知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来。

多措并举,提升家园合力。利用幼儿园微信平台、班级微信群、家园联系栏、家长育儿手册等对家长进行有效指导,使家长能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培训工作,让家长可以掌握具体的管理方法与策略。开展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融合家庭和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高效开展。开展幼小衔接家庭经验交流会,以先进带动整体。开展“家庭育儿微笔记”活动,发掘幼升小过程中易忽略却又极其重要的“小”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幼小衔接工作。

5.园校共建,共筑科学衔接网

制定园校幼小衔接工作计划,注重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之间的双向教研,确保幼儿园与小学开展双向衔接工作的质量,就幼儿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自理能力、人际交往等培养,展开多维度的探索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实施方向,通过思维的碰撞、观点的共享,实现幼小衔接优势资源的融合。寻找幼小衔接的关键点,立足实际,探讨新方法,实现两个学段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双向奔赴”。

6.聚焦一日活动,建立园本实操体系

围绕《幼儿园入学教育指导要点》中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以一日生活为载体,落实入学准备目标任务。增设一些活动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形成特色的幼小衔接课程内容。丰富大中型活动内容,强化全程准备工作。丰富大班活动内容,突出重点衔接阶段。鼓励各班级根据幼儿发展状况,开展特色创意活动,强化班级入学准备工作。

(二)坚持“零起点”教学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按规定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应按相关要求予以落实,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背”等家庭作业。

总之,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更不是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努力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乃至政府机构多方联动,共同努力,如此才能科学有效地为孩子成长护航,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三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