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主题学习 构建自主发展课堂

作者: 刘雪松

刘雪松,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对象,陕西省政府督学,陕西省外专委委员,陕西省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实践导师,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首批培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和校园长培训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行业导师,咸阳师范学院中小学校(园)长培训专家,现任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近年来,主持6项省级课题研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一部,先后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首届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名师”“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榆林市劳动模范”“榆林市、神木市特殊贡献专家”,承担省内外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40余场次。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短期进步而忽视长期积累,只注重课文的共性分析而忽视个性化的指导,这让语文课堂缺少了学习乐趣,让学生缺少了感悟体验,造成课堂高耗低效,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语文主题学习流程,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几年实验,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学生、教师的语文教学模式,创建了以阅读为核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教材为主、丛书为辅、评价考级助力的学习体系;形成了“从教走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单元预习课、精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整本书阅读课、习作指导讲评课、单元整理课六种主要课型;组建了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低、中、高三个专题研讨工作室。

一、同备共研,构建“入模”流程

没有深刻精致的同备共研,就一定没有好课。如果语文教师连教材都读不好、读不懂,那是不可能上出好课来的。有了课型,加之教研备课扎实推进,就有了“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流程,我们就可以带领教师、学生进行“入模”实践。首先,以学科组进行单元集体备课,每单元的集体备课都在教学前一周进行,具体流程为:学期始学科组研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安排等。教学前一周安排单元集备任务:教师研读教材和丛书,个人拿出教学设计、语文主题学习单及授课PPT,学科组集中研讨,以微型课的形式予以展示,并依据研讨结果进行二次备课,定稿后组内分享,最后利用各类公开课进行重点课例实课反思、研讨。这是我们集体备课过程中,关于集体单元备课安排、单元计划、二次备课、重点课例研讨的展示。同时,每学期由教师成长中心整体规划,学部主任具体负责,年级学科组长带领成员进行每周一次的公开课研讨,分年级听课跟踪,分课型研讨,课后即研,人人发言,全员研究,各种课型在一次次研讨中日臻完善,教师也在这样的研修中逐渐成长。

二、单元教学,熟悉教学流程

“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多读书,教师少讲,把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压缩教材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实现课内海量阅读,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使课外阅读更有效。因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遵循教材的编排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捆绑式单元授课,既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又抓住了文章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能力的提升更具层次性和系统性。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民俗风情”,语用主题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笔者结合“双线主题”共设计了11课时的内容,安排1课时的单元预习课,主要是通过预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单元生字词;安排5课时的精读引领课,以《腊八粥》为例,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清香冻米糖》和《端午的鸭蛋》,重点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安排1课时的组文阅读课,通过拓展阅读《年的味道和声音》《饺子》《看高跷》三篇文章,强化语用主题,拓展学生阅读量;安排1课时的略读实践课,让学生自学课文《藏戏》,感受“民风民俗”的单元主题,领悟文本写作方法,自读《乡戏》,进一步强化语用主题;安排2课时的习作练习课,内容分别是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讲评课,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由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以此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最后,安排1课时的单元整理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语文园地”,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三、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我们尝试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习《腊八粥》时,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展开讨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比如,组长负责小组任务统筹,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最后由老师和学生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小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负责指导学生,推进他们的学习进程,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笔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并就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分(升格加分,降格减分),分数登记在“小组合作学习登记簿”上,每周五进行周评。同时,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登记簿”的得分,每月再评出一个“优秀学习小组”。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运用小组新型合作模式,可谓锦上添花。

四、创新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除了课堂上的引导,课下的自主学习也很重要,此时就需要教师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让学生注重积累,在平时阅读中发现好词好句,并记录所思所感,每周进行一次阅读笔记交流会。比如,让学生交流《腊八粥》中描述北京春节和自己家乡春节的不同习俗,让他们学会从书本知识中联系生活实际。其次,我让学生写循环日记。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周一到周四,每个人轮流写一天,周五进行组间交流,循环往复。每四个循环后,全班进行一次评比。最后,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遇到写景习作时,我组织学生在户外上课,让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在教学修辞手法时,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现有的景物,一花一木皆可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练笔,比如,有学生把花儿比作美女,“花儿在阳光下亭亭玉立,远远望去,好像一群撑着伞的美女在草地上结伴散步”。

五、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不同类型的展示研讨活动,如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年教师创新课、青年教师达标课、过关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旨在让教师不断更新认识,获取更新理念。同时,学校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级各类“语文主题学习”专题培训活动,如语文主题学习培训会、校际教学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主题学习联合体、校内研讨培训活动,语文主题教学大赛、评课大赛、微型课大赛等。通过这些平台,开通快道,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六、改革评价,提升学生素养

评价连接起课标与教学、课标与学生实际、学生与教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在基于证据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自我改进、实现进一步发展,为教师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教与学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切性。同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后,我们发现原有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是,工作室协同学生发展评价中心研发了“和·悦少年评价体系”,评价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纵横向打通语文新课标学业质量评价的学段,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我们重点围绕终结性评价,从“明确指向学生发展的评价系统”“开发指向素养发展的评价工具”两个方面,改变单一的计分方式,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尤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学校、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评价引导教师的教,检测学生的学,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研、以评促学。

七、借力考级,实验落地生根

从2019年起,学校每学期会在各年级进行3~4次阅读考级活动。以推荐读本(主要是三类书籍中华诵、主题丛书、整本书)——日常指导背诵、阅读——阶段展示分享活动——考级评价——颁发证书奖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和语文素养的大幅提升。尤其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各个年级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比如,结合班级提供的资料、书籍,我们设计了整本书阅读每日打卡本、导读单、阅读记录卡、假期专属阅读计划等一系列助读系统,指导学生主动读、悟、记、听、说、写,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八、主题引领,师生风采无限

在实验过程中,郭胜男、刘美莲、郝瑞、刘艳、张丽娜、杨艳妮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能手”,高桂英、薛强分别被评为神木市名师、神木市教学能手,杨艳妮老师三次在榆林市、西北地区“语文主题学习”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还有十余名语文教师在工作室的引领下,以语文主题学习为主要参赛方向,在“一师一优课”“智慧课堂”“新媒体新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有了教学实践,教师在学术上也有相应成果,每年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课题2~3个。实验中,大部分学生爱上了阅读,读书兴趣浓厚,阅读、作文、演讲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中,学生在做人、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等人格方面也得到了提升;师生共读中,更多的老师爱上了阅读,个人素质在读书中得到提升。有了知识储备,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评课时畅所欲言,教研热情十分浓厚。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参与,课堂愉悦轻松,读书、思考、讨论、探究,逐步从教走向学。从银杏大道到海棠广场,从长廊小亭到教室走廊,处处都能看见师生读书的影子,语文主题学习影响了阅读,阅读改变了学生,改变了教师。

读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学生在文字世界里旅行的过程。老师们从一株小苗到长出花骨朵,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收获芬芳的同时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师领着学生开始读书,实验就开始了,当学生对读书感兴趣之后,他们就忽略了周围的世界,忘情地在书中畅游,忘了他人,也忘了自己,在这一幸福的时刻,花便开了。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