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方法 遵路识斯真
作者: 庞婷《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大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目标导向”作用,教师在其指导下要积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根据课程内容和需要找准教学切入点,通过情境、案例、话题等形式开展主线式教学,以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
一、以情境创设为主线,强化学生内驱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感知体验
活动情境实践性非常强,是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如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以及正确的道德认知。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笔者根据课程主题设计并组织“保护地球母亲”的演讲比赛。先引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再让学生回顾主要内容,有了前期的语文知识支撑,学生理解本课就较为容易。授课时,笔者只需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并明确演讲比赛内容和要求即可。学生分小组为演讲比赛做准备,每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在演讲比赛中,小组代表演讲,师生共同评价反馈,并适时将地球的重要性及保护地球的措施等重点内容贯穿其中,深化主题。通过演讲比赛,学生深刻掌握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爱护家园的责任意识,并将语文学科知识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语言实践进一步内化知识,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创设故事情境,深化情感认知
学生对故事有着独特的情感,他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会将感情投射到故事当中,通过故事主动探究其中的内容或道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挖掘出故事素材,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将看似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例如,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网络新世界》一课时,学生在平常的班队会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网络知识和规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课前结合网络应用热点现象及问题,寻找和设计了相关短故事,如“网购的烦恼”“我对网络游戏的爱与恨”“看不见的那只手”等,学生很快就与之产生了情感共鸣。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
(三)创设人物情境,拓展学习维度
人物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故事,如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平凡人物等,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研究,提炼适合教学内容的人物主线。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备课中,笔者发现本课几乎所有内容都与孙中山先生有关,于是笔者以孙中山先生为切入点设计了主线问题:“南京中山陵是人们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地方,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他呢?”这样一来,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就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创设主题情境,联系生活实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形成和趋向稳定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主题情境,加强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笔者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为主线,分别向学生展示了图书馆、电影院、公园草坪这三个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场景。这样不仅将学生顺利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还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接下来,笔者继续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假如周末你们要去以上几个场所,应该如何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呢?学生在具体的主题情境中畅所欲言,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内容,树立了道德规范意识。
二、以呈现案例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多个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共同研究分析,积累实践经验,并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案例,丰富学生的案例搜集经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一则交通事故新闻,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于安全问题的思考,随后以“你知道的安全事故类型都有哪些”,让学生梳理本课的小标题,从而熟练掌握知识点。学生了解了本课的整体框架后,笔者继续呈现相应的溺水、火灾、交通事故等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在一个个案例的警示下,笔者又提出“哪些安全知识应该记在心上”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安全防护更加入心。
这节课,笔者以呈现案例为主线进行教学,旨在以“生活中的真实”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提高学习能力。
三、以话题讨论为主线,提升思维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小学中高年级适时抛出话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尝试解决,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探究能力,教师一定要抓住重难点,捕捉学生的“矛盾点”和“混淆点”,设计有价值、有必要的问题展开探究。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慧眼看交通》一课时,笔者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思考逻辑引出三个子话题:“在生活中,你看到了哪些交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交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么设计将来的交通”。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层层探讨中突破本课重难点,增强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理念。在最后一个话题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巧妙地将其与美术学科相互融合,增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和学习的趣味性。
又如,讲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一课时,笔者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学生对什么是合理消费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价格过于昂贵就是不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吗?针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矛盾点,笔者抛出“你认为什么是合理的消费,说一说理由”这一话题让学生思考。四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了消费的理由,并明白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如所购物品是必需品时,价格高也属于合理消费,如果所购物品不是必需品就是不合理的消费。
在这节课上,笔者以话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题”的指引下和“话”的过程中学习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的学习走向纵深化。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主线式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够使课堂教学条理更加清晰、有序,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强劲动力和强大助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八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