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

作者: 晋霖

在“双减”政策大力实施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课内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衔接已被视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创新阅读方法,注重从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角度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差异化、针对性指导,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下面,笔者着重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以期能有效减轻学生的阅读心理负担,促使“双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意义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思考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通过阅读教学逐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他们意识到,要取得“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之效,光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构建阅读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基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深入开发和利用课内外阅读资源,开展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于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纷纷从教科书、教辅资料、课外读物、网络等渠道收集大量的阅读材料。正式的课堂阅读教学开始后,他们会融入更多的作品背景知识等,遇到抽象的概念时不再是一味空洞说教,而是会旁征博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不仅得以拓宽,发散性思维也得以培养,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路径

(一)精选范文,构建课内外阅读语言体系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架构语言体系。“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进行课内外阅读教学衔接、如何借助课外阅读活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面对形形色色的阅读文本,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精选范文,范文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段话。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挖掘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然后围绕某一语文要素所涉及的内容甄选出或主题深刻隽永,或情节生动形象,或人物形象鲜明,或语言风格特别的文本,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阅读任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着进行知识的整合、重组、迁移和应用等。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可根据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品味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一语文要素选择一篇优秀范文,然后布置这样的任务:阅读全文后,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到了神话色彩,将这些词句标注出来;围绕“我和(      )过一天”写一篇习作,等等。如此,不仅能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法了解课外文本中的语文要素,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将其中优秀的语文要素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

(二)开展阅读竞赛,反思课内外阅读方式

自主阅读十分考验学生的耐心、专注度,多数学生只坚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对与课内语文要素相关的阅读内容往往提不起兴趣。为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阅读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阅读竞赛。在竞赛之前,教师可以先找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契合点和关联点,然后再设置竞赛的主题和内容。例如,在学习完《红楼春趣》后,教师可以将四大名著中的其他内容作为阅读竞赛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阅读竞赛活动明确文章的叙事线索,并将自己喜欢的人物做成人物卡在课堂上展示,接受全体师生的评价。通过竞赛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还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课内外阅读效果、阅读方式进行反思、检验和总结。

(三)立足阅读实际情况,组织家校联合活动

“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可立足小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组织多样化的家校联合活动,让家长成为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习惯的援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多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学习需求相契合的阅读资料,比如为低学段学生推荐图文结合的绘本、为中学段学生推荐名家诗歌和散文、为高学段学生推荐经典名著。教师还可以以“乐享阅读,品味人生”为主题组织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监督孩子在线上平台、小程序的阅读打卡,使他们逐步养成每日阅读的好习惯。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升学生阅读量,还能锻炼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与“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师可以从建立课内外阅读体系、开展阅读竞赛、组织家校联合活动等方面入手开展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让学生在习得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及积累素材等过程中,不断提升课内外阅读知识衔接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