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融通与协同创新
作者: 申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聚焦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主题和热点领域,着力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多维融通与专业实践的协同创新。这不仅是全面助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
一、多维融通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相关教学活动缺乏科学定位与主题聚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不能真切地回应幼儿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因此,幼儿园要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与深度,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层面实现真正的契合与融通,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性与建设性,这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关键所在。
(一)课程理念维度的主题融入
在课程理念层面,幼儿园应围绕“情绪、沟通、交往、生命、适应与衔接”课程主线,开展主题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计维度的问题驱动
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探索,不仅要回应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还要直面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幼儿园应对这些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归类和聚焦,在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问题线索,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链条课程方案,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层级与质量。
(三)课程实施维度的阶段划分
在主题融入与问题驱动的基础上,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阶段特征,在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3—4岁、4—5岁、5—6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全阶段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保教工作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四)课程评价维度的动态追踪
幼儿园应根据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的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反馈工作,全面助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时,要重视幼儿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并将课程评价工作与主题活动、一日生活、家园共育等相结合,全面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品质。
二、协同创新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践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关涉复杂多样的心理与社会问题,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科学指导与专业支持。因此,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课程共同体的协同与引领作用,实现课程建设与家园共育“两翼协同”。
(一)创建课程共同体,优化专业协同机制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校地园合作、专业研修及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等有机契合,通过目标驱动的专业引领、问题本位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导向的专业实操及数据支持的混合学习,实现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引领、愿景规划、专业分享、智慧共享等。此外,幼儿园要积极整合高校专家、教研员、园长、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探索定期化、互动式的课程研修模式,以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成效,促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幼儿园内涵式发展。
(二)开展“研修互促、示范先行”区域联动教研
幼儿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相关专业素养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开展相关专业研修和支持服务工作,帮助幼儿教师丰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此外,幼儿园要积极创建开放、生态、多元的专业研修平台,帮助幼儿教师自主、务实、高效地开展课程研修实践。还要开展“专家引领、示范幼儿园支撑、辐射幼儿园跟进”的跨区域联动教研活动,助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教育科研工作,推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专业研修模式创新。
(三)实现课程建设与家园共育“两翼协同”
1.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索的“基准翼”是课程开发。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及阶段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
2.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索的“联动翼”是家园共育。因此,幼儿园应着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聚焦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需求与现实问题,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幼儿园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题和热点问题为驱动,借助信息技术赋能,与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呵护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每个幼儿绽放阳光的笑容,收获健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