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资源背景下的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王国颖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引进STEAM教育活动的同时,也在研究与实践中努力寻找STEAM教育活动的本土化之路,在STEAM教育活动定义、本质特征、实践模式、课程评价及其与创客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STEAM教育理念下科学活动的探究、主题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绘本设计、建构区及科学区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园内STEAM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但也发现了当下阶段的STEAM教育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如教育内容过度依赖外界,缺少自主研发,教育内容缺少本土化内容。教育内容并非本园拟定,在引用国外教育资料时忽视了内容本身带有的地方特色,没有结合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与幼儿实际需求。崔璐在探究我国幼儿园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现状过程中发现,幼儿园在开展STEAM教育活动时存在教育内容未遵循幼儿兴趣与关注点、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及教育活动实施环节程序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幼儿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及身体发育等方面的真实现状,创设的活动脱离幼儿生活实际。针对这些问题,如何研发适合园所的STEAM教育活动,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基于园本资源背景下的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园所现有的、正在进行的校建工程、种植园、“安吉”户外游戏场地、陕西省汉调二黄进校园基地、特色社团活动等园本资源,深入学习STEAM教育理念,寻找STEAM教育活动与园本课程的契合点,有效地将SETAM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之中,为STEAM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找寻落脚点,实现STEAM教育活动与园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一、盘点资源,关注生活中的STEAM教育活动,找寻生长点
(一)梳理资源,丰富STEAM教育活动
幼儿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潜在资源。当它和幼儿的游戏、生活、学习产生关系,促使幼儿获取新经验时,就变成了幼儿园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适宜、有效程度决定着幼儿课程的实施质量,也决定着STEAM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本土化发展。笔者以幼儿园为中心,从材料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四方面进行资源调查和收集,绘制资源地图,以实现园本课程资源与STEAM教育活动资源的共享。
(二)审议资源,探索STEAM教育活动生发点
园本资源是多层次的,落实到班级必须进行个性化利用,教师应结合班级及幼儿具体情况,以班级为基点,对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和创造性加工。本着资源开发利用以幼儿为主的原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着重审议项目活动实施中资源的利用,鼓励班级有序挖掘,打通学科壁垒,以项目活动模式进行串联,设计系列活动,采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等形式,将STEAM教育活动与幼儿园课程有机融合。
一是以幼儿兴趣为“点”。所有的活动都源于幼儿兴趣,因而教师要立足儿童视角,观察幼儿与园本资源间的互动,在互动中捕捉幼儿兴趣点,然后进行审议是否持续探究。如中班STEAM教育活动“滚滚的世界”,在幼儿刚接触滚筒的时候,笔者常常会听见这样的声音,“你看,它滚得好远啊!”“停不下来了”……其中一个幼儿不经意地与滚筒之间的互动游戏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且兴趣点有很多:有滚动的路线、有滚动与滑动……通过审议决定为幼儿提供开放类的材料,如通过调整支撑点的结构、增大接触面积等方式搭建稳固的斜坡轨道生成STEAM教育活动。
二是以探究问题为“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他们会对身边的现象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展开探究,形成新线索,以支撑活动的不断延展。如大班“一隅小角 遇见美好”STEAM教育活动,幼儿在班级自然角的创建过程中,对自然角植物种类有多少、花盆的设计与造型、植物的生长过程等提出问题,由幼儿对问题的关注而生发若干探究活动,而教师通过不断追寻和深化幼儿问题,可以形成连续的STEAM教育活动。
三是以资源整合为“面”。STEAM教育活动强调跨学科融合,因为各领域的经验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所以活用资源时还要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如大班STEAM教育活动“套圈”,教师利用现有资源从环境、材料等方面入手,将更多相通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幼儿触类旁通,逐渐建立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和经验体系。通过这样的融合,幼儿的认知与经验就会逐渐从“点”到“线”再到“面”发展起来。
二、立足资源,开展STEAM教育活动“五融合”,链接生长线
幼儿园STEAM教育活动是一种基于现实问题和真实情境的教育组织形式,因此STEAM教育活动依托于园本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五融合”主要是充分利用园本资源,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和家园共育之中。
(一)探索STEAM教育活动与主题教学的融合
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围绕一个话题组织开展各领域的学习、游戏活动等,在活动中结合幼儿产生的问题开展项目活动,在主题教学实施中融入STEAM教育活动。如在大班“我是中国娃”的主题教学中,幼儿对皮影很感兴趣,于是各班生成了不同的有关皮影的STEAM教育活动,有的班级围绕皮影舞台怎么搭建的问题开展活动,幼儿在不断探索中了解了皮影舞台的构造、皮影布的材质及丰富的光影科学现象,在反复尝试、调整设计方案和建构中解决了如何搭建稳固的戏台、如何保持光源等问题,促进了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的班级围绕“有趣的皮影戏”这一STEAM教育活动,教师和幼儿一起探讨如何制作皮影、怎样演皮影戏,继而使幼儿在制作皮影、编演皮影戏的过程中探索怎样让皮影动起来、怎样让皮影变出彩色形象等不同内容,实现幼儿整合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的目的,这也充分说明在主题教学中开展STEAM教育活动能够使幼儿在各领域、各方面获得一定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STEAM教育活动与主题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探索STEAM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等进行小组化、个别化探究学习的一种途径,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游戏中的一些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进行STEAM教育活动。如笔者所在园开展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建构区活动实施的子课题研究,围绕建构区中幼儿产生的问题组织“安澜楼探寻记”“安康的桥”“天安门”等STEAM教育活动;开展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区活动实施的子课题研究,围绕幼儿在科学区中的问题组织“香薰红烛”“我与泡泡的相遇”“‘纸’想遇见你”等STEAM教育活动;组织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食育”活动实施的子课题研究,在生活馆中组织家乡美食系列STEAM教育活动,在不断调试和优化美食制作方案中提升幼儿跨学科能力,同时强化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探索STEAM教育活动与一日生活的有机融合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提高自身捕捉STEAM教育活动契机的敏感度,当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思考如何由问题生发STEAM教育活动契机。如幼儿看到幼儿园的养殖区里多了两只小鸭子,同时还看到了小鸭子的房子没有鸽子的房子好看,因而想建一间适合小鸭子的房子,于是围绕建一间什么样的房子开展STEAM教育活动,幼儿调查了解小鸭子的生活习性,然后集思广益为小鸭子设计了双层房子,在建造过程中学习房子构造、房子的稳定性及建房材料的选择等知识。
(四)探索STEAM教育活动与节日活动的融合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时代的缩影,是文化的瑰宝,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习俗文化、美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同时传统节日文化中也蕴含着STEAM教育活动契机。如端午节的龙舟文化,幼儿在了解龙舟文化以后对划龙舟更感兴趣了,这时有关龙舟的STEAM教育活动便可以实施,从建构模型到制作真正能下水的龙舟反复实验探究过程中,习得浮力的相关知识、使用工具制作龙舟的技术、装饰龙舟的艺术能力及测量和空间造型的数学能力等。幼儿在提升能力的同时,还为传统节日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
(五)探索STEAM教育活动与家园共育的融合
随着幼儿园STEAM教育理念的深入,家长从孩子越来越好的表现中进一步认可了科学思维、创新意识、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理念,但他们缺乏相应的实践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指导家长参与亲子STEAM教育活动。如在元宵节的前期通过微信平台推出萌虎DIY花灯闹元宵,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一款灯笼,并根据自己的设想不断进行进阶尝试,最后在元宵节进行花灯成果展示,家长和孩子共同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三、聚焦资源,探寻STEAM教育活动实施策略,形成生长图
基于园本资源下的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依托幼儿一日生活资源,从挖掘园本资源,链接课程活动等实践中逐步形成实施策略。
(一)提升教师STEAM教育理念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一是在真实体验中转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一方面通过文献学习和STEAM教育理念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梳理各年龄段STEAM教育活动目标。另一方面开展教师STEAM教育活动体验,如在幼儿进行家乡的桥的建构活动之前,组织教师按照活动流程进行,在问题发现、主题选择、活动设计、材料准备、过程实施、交流分享、评价反思等环节中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及STEAM教育活动中的自主与创新;二是在分享中提升个人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案例分享活动从资源利用到发现问题再到环境材料的改变,最后到支持幼儿进行项目活动的过程及每个环节对幼儿行为的解读与进一步支持策略,在案例分享中了解资源利用、资源整合及STEAM教育活动支持策略;针对STEAM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头脑风暴中思维碰撞,互相学习,共同寻找灵感。
(二)创设与幼儿园STEAM教育活动相关的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真实情境和现实生活是STEAM教育活动的根基,STEAM教育活动提倡通过实际材料进行感知、体验、操作和探索,与幼儿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及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高度吻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从工程、科学、数学的角度创设贴近真实情境和现实生活的STEAM教育活动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一是从工程的角度为幼儿创设类似工程师工作的环境,但不局限于木工房或者建筑工地等活动区域,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像工程师一样思考、设计规划、解决问题及进行测试等。如想把种植园廊架上的南瓜摘下来,就要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尝试搭凳子、制作梯子等多种方式。二是从科学的角度为幼儿创设类似于科学家工作的环境,不局限于科学区、科学活动室等地方,如幼儿在纸王国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对造纸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尝试指导幼儿进行造纸实验活动,带领幼儿了解造纸的程序和工具。三是从数学的角度为幼儿提供天平、电子秤等触手可及的生活用品、材料及环境等,组织幼儿进行比重量、分类等活动,如在“好玩的套圈”STEAM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寻找材料并进行分类,利用户外运动器械解决圈和场地划分的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锻炼和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幼儿参与STEAM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幼儿是幼儿园环境创设小主人的良好氛围,如幼儿园的多彩小路来自幼儿的设计,铺设小路的材料来自幼儿的选择,幼儿园的神秘洞中的场景布置和游戏计划书来自幼儿的设计,等等。在真实的环境中打开幼儿视野,带领幼儿体验、观察、分析、思考,进而创造出自己喜欢的环境。
(三)STEAM教育活动的“六步走”实施流程
从幼儿兴趣出发,采取项目学习框架,即项目引入、知识建构、方案设计、实施优化、展示评价、反思拓展“六步走”的STEAM教育活动流程。如在“皮影舞台我搭建”STEAM教育活动中的第一步是项目引入,在开放式讨论会中幼儿就真实问题“皮影舞台和我们的舞台有什么区别?怎样来搭建?”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搭建稳定牢固、外表美观且可以容纳大家表演的皮影舞台;第二步是知识建构。在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听、实地考察和体验等方式全面了解皮影舞台,知道皮影舞台所需要的材料及皮影舞台的结构,然后讨论和选择合适的搭建舞台的材料;第三步是方案设计。幼儿分组绘制舞台设计图稿,展示和解说每组设计的图稿,全班投票选出最好的设计图稿;第四步是实施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舞台大小的问题、皮影舞台下面表演台高度的问题、挂皮影布的问题、皮影布大小裁剪的问题及皮影舞台的灯光问题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化方案,直至一个属于幼儿自己设计和构造的皮影舞台诞生;第五步是展示评价。主要是幼儿对自己进行评价、幼儿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第六步是反思拓展。反思拓展中有幼儿的成长、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基于幼儿的兴趣可能生成的“自制皮影戏”“设计皮影戏门票”“设计皮影戏宣传海报”等STEAM教育活动。
总而言之,基于园本资源背景下的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性化成长,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立足幼儿的“真问题”“真需求”“真探究”的STEAM教育理念,依托园本资源,从盘点资源、基于资源、聚焦资源三个方面形成“一盘点·五融合·六步走”的STEAM教育活动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幼儿在此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索、创新、交流完成STEAM教育活动,幼儿的图表解读能力、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秉承“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明确STEAM教育活动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探索组织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实现STEAM教育活动与园本课程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