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研究的园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作者: 龚泽东点燃星星之火,扬起教改风帆。新课改如春风细雨扑面而来,给教科研工作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为更好发挥教科研在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保育教学研究,探索实施以顺应新时代要求、适应幼儿园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新途径,开展园本教研应运而生。我园尝试以课题研究引领园本教研,以园本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有血有肉,生动丰满,为传统教研注入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
一、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明确园本教研目标
1.明确目标导向,构建人人参与的科研思想。园本教研活动不仅是常态化的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一种教学机制,主要是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转变保教行为。园本教研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其研究重心在幼儿园,核心是教研组,研究主体是教师。在教学资源获取中,许多教师没有抓手,也无从着手。基于这种情况,幼儿园确定以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省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指南、安康市“十四五”规划课题为总课题,作为园本教研的指挥棒,开展园本教学研究和课程研究,既促进保教质量提升,又发展教师专业水平。课题研究为日常保育教学注入新动能和学术意味,教师在参与中不知不觉成为教科研的主人,人人参与的教科研思想逐渐形成。
2.以“子课题”为切入点,发挥集体智慧。对于园本教研,教师找不到目标性强、可操作的方法,教研活动有名无实。为转变这种现象,幼儿园侧重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寻找问题,将其作为研究课题。组织召开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培训会,深入学习省市“十四五”总课题规划,通过子课题征集,反复提炼、筛选、归类,确定《基于园本课题研究的教研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户外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和运用》《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蚕宝宝的秘密》等一大批园级课题。教研组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五大领域的子课题,组内教师再结合实际确定微课题。
二、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推动园本教研有效开展
1.抓园本教研,规范课题管理。为保障教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幼儿园先后制定教研组工作制度、课题研究工作制度、教科研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增强了教师参与的行动自觉,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课题研究中,坚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活动,保教主任负总责,组长具体落实。在总结评比阶段,从前期课题立项到开题管理,从中期理论学习到教学实践管理,从后期研究过程到研究结果管理,都做到高效有序推进。经过实践研究和总结提炼,幼儿园建立了基于园本课题研究的教研活动固定模式,即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调查分析—研讨交流—探索实践—总结推广。
2.抓理论学习,强化培训提升。坚持研究不搞“花架子”,要求教师重视与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积累第一手资料,把握教学动态,参与教学实践,主动反思沉淀,将教学中的所获所思所悟所感,以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和论文等形式呈现出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国培省培、骨干引领、园本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依托赛教评先、技能练兵、岗位比武等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建立以专题讲座、示范观摩、交流研讨、教学竞赛等为主要方式的园本培训机制,借助省市级教学能手工作坊,定期开展研磨课活动,从活动设计、有效提问、环节衔接和教后方案重构等,引导教师参与研讨,碰撞思维火花,彰显集体智慧,提高教科研能力。在集体备课时,指导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预设教学活动,转变教师“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邀请专家名师入园讲座,指导教师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掌握研究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3.抓教研融合,提高研究质量。依托课题研究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有效破解教师在保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申报的旬阳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园本课题研究的教研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建立切实可行的园本教研管理制度和园本课题管理机制,探索形成园本教研新模式,再通过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专业成长。经过教与研的双重组合,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极大地解决在人员、资金、场地、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幼儿园把每周二定为教研活动时间,无特殊情况均要组织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和教案联审制度,是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一项新举措,要求教师提前一周备课,定领域、定目标、定年级、定内容、定时间,做到有计划,目标明确。教研组定期对学科教师的教案进行批阅、指导,经审定后可开展保教活动。也可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视导活动,促进课题研究在园本教研中落实落细,如推门听课看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是否增强,园领导班子下沉一线走进课堂,诊视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进行有效解决。
4.建立课题研究工作机制。即园级领导牵头—教研组主持—骨干教师引领—教师全员参与。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园本教研成果
1.正确把握课题研究价值取向。当前,少数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正确引导,把参与教科研工作当作任务,仅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加分项目,这样的教科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另一方面是教科研成果弱化,很多教师一谈到成果,就狭隘地理解为撰写论文,把论文发表等同于成果获得,导致课题研究与保育教学结合不够。这样的课题研究,对保教工作改进不大,研究价值大大“缩水”,脱离实践课堂,课题研究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课题研究要回归本真、回归实践、回归日常保教活动,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才能提升课题研究的含金量。
2.课题研究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课题研究在一日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不仅研究了课题本身,还在实践中指导着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改进。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对整个保育教学进行了实际验证,如课题《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蚕宝宝的秘密》,我们结合地域特点,以蚕宝宝的蜕变为切入点,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蚕不同阶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在周末或节假日,安排家长将蚕宝宝带回家。同步各班围绕蚕的蜕变撰写活动设计,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学习故事,最终形成活动案例集、学习故事集、活动课程集和教研策略等研修成果。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区域的目标意义、材料投放等方面存在盲区,有时束手无策,为了高质量开展区域活动,幼儿园申报了省级规划课题《区域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邀请专家入园开展区域活动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开阔眼界、走出误区、揭开盲点,还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观摩和研讨交流,共同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四、以课题研究为反思,助推园本教研再实践
1.研究反思中再改进。开展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保障保育教学,最终向教学活动要质量、求效益。在省级规划课题《户外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研究中,通过户外自制体育器械的挖掘、开发、制作及废旧材料的利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让孩子们“玩”出别样童年。在使用器械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器械不坚固、容易变形,玩不了几次就坏了,造成材料浪费;有的器械玩法单一,达不到一物多玩;有的器械缺乏安全性,容易发生划伤等事故;有的器械不够轻便,操作性不强;还有的器械做工不够精细,外观不够美观,激发不了幼儿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存在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2.研究反思中再提升。要提升整体办园品质,就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在安康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经过精心酝酿、反复修改,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从办园思路、办园目标、办园宗旨的定位,到学习理念、保育教学、规范管理、服务保障的提炼;从园所文化、团队精神的推出,到园风、教风、园训的凝练,这些园所文化的破茧而出,对大多数转岗教师来讲,既鼓舞士气,又凝聚人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引领,激发了他们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热情。此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从地域特点出发,我们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的育人环境,加强园本课程建设,让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园,纳入课程、环境、游戏和幼儿一日活动,让幼儿与本土文化对话,感受文化魅力,体验文化精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园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互为渗透、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保育教学,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实施新课改,逐渐形成资源整合、师幼互动、合作探究等新亮点,把基于课题研究的园本教研活动推向新高度,以达到立足园本教研,促进课题研究,实现科研强园。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