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量根基”赋能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作者: 张琪 刘小菁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此次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以“力量根基”定位三种文化形态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明确了用文化赋能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价值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和源泉,是中华民族专属的精神标识。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和时代价值,有利于修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丰富青少年的文化底蕴,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养,增强青少年的中国底气,这也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应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并不是简单地移植,它需要根据思政课的讲授内容和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唤醒深藏在每个青少年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让孩子们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

用红色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亮丽底色

革命文化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历史见证,也是新时代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是一部令人百般回味的智慧之书,如何将其融入思政课,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改变“填鸭式”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场景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聆听革命故事、感知革命文化魅力、体验革命文化力量,才能让教学内容“红”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从二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到党中央在陕北南泥湾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守岛人”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三十余载守岛的动人故事,到“守边老人”魏德友半个多世纪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的艰辛足迹,如此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心底种下为实现民族复兴奋斗的革命火种,让红色成为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创新活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它不仅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而且吸收了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它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本质要求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时代发展特征,始终充满正能量和感染力。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加快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命运如何得到根本扭转”,增强“站起来”的历史自信;讲好中国改革故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增强“富起来”的现实自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怎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强“强起来”的未来自信。

如今,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大局中,思政课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资源和数字新媒体技术赋能教育,赋能思政课建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 西安市铁一中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开阔学生思维 培育学科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