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为学生习作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者: 张金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基于语文学科特征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下面,是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些探索。
一、利用统编教材想象类习作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类习作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以前各版本教材相比,统编版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想象类作文有十次之多。内容编排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发展,呈现了合理的发展梯度,很好地落实了习作育人目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笔者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例子,鼓励学生跳出常规进行想象,比如《会飞的木屋》,可以以“会飞”为中心词,让学生通过组合的方法想象新事物,再给出其他中心词,让学生继续发挥想象,最后自由组合,想出更多的事物。教材中的例子展现了不同的想象方法,教师可以加入科学前沿的一些发明拓宽学生思路,比如无人驾驶技术、智能家居等。
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稚嫩的,需要教师的示范,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范例。小明说:“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熊。”小红和小兰也各抒己见,三位学生语言表达的共同点,都是先介绍家里某个人,有什么特点,再联想这个人的特点和哪种动物相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联系生活,先观察家人与动物哪一点像,再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口头表达,比如弟弟像小猴子、妹妹像小兔子……学生的想象可以说是天马行空,师生最后共同评议,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促使他们现场成文。
二、通过课堂读写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讨论等方式,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尝试创作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面,阅读是吸收语言,写作是运用语言。笔者在认真开展阅读教学的同时,借助阅读内容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激发学生想象力。语文教材中可挖掘和利用的想象内容很多。例如,学生在学习《琥珀》时,可以根据插图中琥珀的样子展开合理想象,推测其形成过程,在学习《跳水》时可以想象小孩落水的场面,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可以想象孩子自由美好的多彩梦境……以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通过生动讲述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例如,教师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中露出小脑袋的男孩,以及岸边拿着笤帚的妇女,大胆想象雨来的机灵调皮和母亲的无奈,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三、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提高学生想象力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大脑会处于兴奋状态,写作的火花更易产生。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利于营造融洽的习作环境,教师尊重和信赖学生,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地倾听、思考及积极参与交流探究等,课堂表现更好,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提升。
重视习作中的指导。教师对学生习作中的指导效果比写作前的指导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学生在明确习作要求和确定习作素材后可以当堂开始写。待学生初稿完成后教师可以现场进行习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提出适合学生文章的修改建议。写作前的指导教师可以从课外或教材中选取例文,作文中的指导则是当堂指导学生的习作,这种一对一的模式会让学生有更强烈的被重视之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这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会更大。
四、融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理解和感受等。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就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比如博物馆、纪念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等,将课内习作与校外实践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精彩瞬间,注重积累素材,为学生习作时想象力的发挥创设良好条件。因为在习作过程中不仅要有想象力,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支撑。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想象力非常活跃的时期,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采用合适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想象力。为此,教师可以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累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进而提升学生想象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