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把握细节
作者: 林霞一、结合课程特点,设置分层组织
尊重学生主体,设置分层组织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很多教师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为依据进行分层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分层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分层的初衷难以吻合,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初中数学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不同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学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学生运算能力很强,但几何推理能力弱;有些学生擅长数据分析,但拙于代数运算。因此,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课程内容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进入新领域知识教学时,再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重新分层,以学生对具体课程的学习状态、水平差异为分层标准,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学生知识起点,推进分层目标
数学知识大多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构成了相对系统的体系,很多新知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学生先前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就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把握整体学情为主,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旧知,复习旧知时主要是唤醒学生的记忆,这种“默认”在客观上忽视了学生认知起点的差异性。在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找准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是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不但要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达成目标的知识储备,明确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起点,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标,笔者细化了目标达成的路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是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所以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哪些学生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哪些学生需要通过示范和练习才能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哪些学生在掌握消元法后能自主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以A层学生认知为起点,笔者为A、B层学生提供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层材料,让C层学生帮助A层学生掌握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为A层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扫清障碍,弥补A层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上的缺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以生生互助活动代替问答式的旧知复习。当新课教学内容比较饱满时,笔者会将此教学活动提至课前完成。
三、完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分层知识结构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完善的教学体系对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和来源、结构和关联、价值和意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的关键。随着数学内容的深入,部分学生能够自主完善知识体系,但仍有不少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特别是一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教师只重视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反复巩固训练,少有机会让他们跳出题海构建知识体系,导致他们数学学习质量不高,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是在后天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越多,掌握的知识才越牢固,数学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得心应手。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通过类比分数帮助学生了解了分式的概念后,提出问题:“本章我们需要类比分数学习分式,大家还记得如何研究分数吗?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呢?”学生的回答是凌乱的、无序的、不完整的。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他们并没有建构起分数知识体系,还不了解分数知识的联系,无法很好地调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进一步学习分式。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分数知识体系,笔者布置了一些分层作业,让A层学生完成分数运算练习,练习题按照分数知识点的发展顺序编排;让B层学生同样完成分数运算练习,并根据练习内容完善分数知识结构图;让C层学生自主完善分数知识结构图,通过类比获得分式研究的一般路径。各层次学生通过回忆分数知识相关概念、性质、法则,类比迁移获得了分式相关研究内容,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后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非常高,相较其他班级,他们对分式运算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显然,学生通过建构知识体系,掌握了数学知识间的清晰脉络,将新知融入旧知中,减轻了数学学习的负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之,差异化教学不仅存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中,还存在于教学细节中,细节是决定差异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学科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