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点”碰撞“经典” 开展项目式学习
作者: 黄志英摘 要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导向,教师可开展以“热点”碰撞“经典”的项目式学习:从生活中发掘“热点”现象,在教学中运用“热点”技术,在写作中针对“热点”话题,贯通再生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此策略正是基于“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特点和“从生活中更容易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热点现象 热点技术 热点话题 经典 项目式学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鼓励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1]基于此导向,教师可开展以“热点”碰撞“经典”的项目式学习。
另一方面,高三复习阶段,知识点繁多琐碎,脱离学习情境,分散、肢解知识点的复习方式,既枯燥乏味又流于浅表,难以让学生内化生成持久的能力;而开展以“热点”碰撞“经典”的项目式学习,可达到以整统零,化零为整的效果。以“罗刹海市”项目式学习为例。教师以“罗刹海市”为主题,贯通再生出刀郎《罗刹海市》的修辞手法考点复习资源,蒲松龄《罗刹海市》的文言文阅读考点复习资源,刀郎与蒲松龄的《罗刹海市》的相关写作考点复习资源。开发的这些复习资源与现实“热点”息息相关,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以“流行歌曲热点”碰撞“经典名著”,贯通再生修辞手法学习资源
高中生对流行元素接受很快。2023年刀郎发行的新专辑《山歌寥哉》中,有一首《罗刹海市》火爆“出圈”,许多高中生对这首歌不陌生,但未必听懂了它的内涵。刀郎的这首歌直接用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名,和该小说类似,都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象做了辛辣讽刺。歌曲的内涵隐藏在许多修辞手法背后,以此为切口,教师可开展“罗刹海市”项目式学习的第一个活动——刀郎《罗刹海市》的修辞手法考点复习,带领学生从其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出发来解读其内涵。
课堂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古装电视剧《聊斋之罗刹海市》画面的刀郎演唱的歌曲《罗刹海市》,声像并茂地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用光怪陆离的画面,融合摇滚民谣流行元素的歌声,将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兴致勃勃地听完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梳理出九种修辞手法:“罗刹”与“海市”是对比;“七冲”“焦海”“三寸”是移用中医术语;“黄泥地”“人海泛舟搏风打浪”“龙游险滩流落恶地”“画堂”“如意”“猪狗”“鞋拔”是比喻;“一丘河”“苟苟营”“开言”“转腚”“裱真情”是双关;“杈杆儿”“花场”“浑名”“罗刹国”“两耳傍肩三孔鼻”“美丰姿、少倜傥”“黑画皮”是引用;“老粉嘴”“草鸡”“黄蜂尾上针”是用典;“马户”“又鸟”“爱字有心”“女子为好”是析字;“老粉嘴多辈儿以为自己是只鸡”是拟人;“勾栏”“公公”“半扇门”是借代。
刀郎《罗刹海市》的歌词集文学、中医、地理、神话、哲学于一身,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表达了刀郎对于社会现实存在的自以为是、虚伪造假、是非颠倒现象的深刻思考。
学生展开其内涵意义的讨论,可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而教师通过建构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来自歌曲中的移用懂得了“七冲”指人体消化吸收过程的七道关门,“焦海”包含前胸血海、中腹水谷之海、下腹气海,“三寸”是脐下三寸小腹内大肠所在处等中医术语知识;通过歌曲中的双关加深了对一丘之貉、狗苟蝇营等成语的理解;通过歌曲中众多的引用丰富了对民间俗语的积累和相关经典名著的了解。
这个活动不但借助歌曲带领学生系统地复习了九种修辞手法,而且还借助几处来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的修辞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透彻理解该修辞的欲望:“罗刹”与“海市”如何对比,引用的“罗刹国”“两耳傍肩三孔鼻”“美丰姿、少倜傥”“黑画皮”在原文中的情节是怎样的。教师顺势再进行“罗刹海市”项目式学习的第二个活动——蒲松龄《罗刹海市》的文言文阅读考点复习。
二、以“信息技术热点”碰撞“经典名著”,贯通再生文言文阅读学习资源
从文言文阅读在各地高考的赋分值,可以看出文言文在高考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2023年七套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都是阅读题型中赋分最高的。但文言文又以其晦涩难解成为高中生最畏难的难点。对此,教师可借助“生生课堂”这一热点“信息技术”,开展“罗刹海市”项目式学习的第二个活动——蒲松龄《罗刹海市》的文言文阅读考点复习。蒲松龄《罗刹海市》的故事情节神奇、生动,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篇学生感兴趣的文言小说将文言文的五大考点各个击破,即每一个或几个段落侧重训练一个考点,用全文十二个段落,串联起文言文阅读五大考点的复习,化零为整、以整统零,贯通再生学科资源,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1.课前
“生生课堂”的预习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以学定教,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在前置预习中,教师用装有“生生课堂”软件的电脑、平板或手机发布预习作业,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搜集预习反馈。教师进入“生生课堂”界面,在其“互动课堂”栏目中点击、进入“课前准备”,通过“共享文件夹”向学生推送蒲松龄《罗刹海市》全文,发布预习作业单。学生通过手中配置的装有“生生课堂”学生端软件的平板进入平台界面,接收、完成预习作业,并将自己在预习中的遇到的疑惑提出来,在“聊天”功能栏的班级群中留言。教师可及时通过聊天功能提前了解学生对这篇古文的学习困惑,以便在接下来的五大考点复习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
2.课中
“生生课堂”的交互系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成性互动,让教学更加精准。在断句复习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借助标志词和语境断句的方法后,用“截图发题”功能发送没有标点的第一、二段古文到学生平板,并使用“倒计时”功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画上斜线,完成断句练习。教师在自己平板上迅速筛选学生提交的断句,用批改作业中的标记功能标记出“优秀作业”和“典型问题”,并抽取这两类断句的学生,互相辩论其中有分歧之处。“生生课堂”满足课堂教学的实时批阅及挑选分歧答案的需求,为学生之间即时针对课堂生成的认知冲突展开有争辩性的思维碰撞提供了生成性资源。在对第二段“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都城在北去三十里”的断句上,学生借助对话标志词均能正确地在“问”“何国”“曰”后断句;但对是在“大罗刹国”后,还是在“大罗刹国都”后断句出现分歧。教师挑出之前标记为“优秀作业”“典型问题”的两位同学展开辩论,让错误的同学通过辩论明白问的是“何国”而不是“何国都”,所以应在“大罗刹国”后断句。教师用即时的生成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了根据上下文语境断句的重要性。
在文化常识和词语理解复习环节,带领学生回顾古文化常识“七个设误角度”、答题“两清四法”以及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四种方法”后,教师以第三、四、五段为材料,结合学生预习时在“聊天”功能栏中留言的疑惑点,设置关于对“相国”“大夫”“搢绅”“执戟郎”“揖”“林下”“中国”等古文化常识,以及“居”“易”“固”“当”“媸”“一”等重点实、虚词表述正确与否的判断题。教师利用“生生课堂”的“投票”功能,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促进其主动运用调动积累、剖析词语、结合语境等方法灵活推断。学生为避免因迟疑落后而使自己名字显示在未投票中,整个过程注意力集中、投票迅速。当回答的正确率超过70%时,教师便从回答正确的名单里选出学生说明理由,让学生自己充当教师,说服错误的同学;当回答的错误率超过70%时,教师便从回答错误的名单里选出学生说明理由,教师再对错误点进行精准地纠偏。当正、误的投票率都在50%左右时,教师可精准判断这就是课堂即时贯通再生出的辩论资源,随后运用“抢答”功能,发起辩论赛,让学生抢答选择的理由。该过程中,学生们争相抢答,力图说服对方,使得氛围异常活跃。在对“中国,指京城,国都;也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文中指中原地区”这一说法的正误上,经过辩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根据前文执戟郎称马骥为“上国人物”,即“上等国家的人”,可推知紧承的下文“中国亦有此乐乎”的“中国”应指国家,而非地区。这进一步强调了对古文化常识及词义的判断需夯实基础、多方推断的重要性。
在内容概括分析复习环节,带领学生回顾内容概括、分析“五比对五避免”法后,教师以第六段为材料,结合学生预习时在“聊天”功能栏中对本段留言的疑惑点,发现学生产生理解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以古律今”,随后据此设置了四个选项,考查学生是否能判断出正确的选项。选项设置有:因为对“治安”“委曲”“离宫”“拜”“下大夫”“自重”“朱鸟”“七日”等词望文生义,造成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表述;把马骥和村人感情好与他请假黏连错位,造成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时序混乱等错误表述;将“四方十二国”等同于“四海鲛人”,将“贵人自重,不敢犯险阻”理解成只有品行不自重的下层人民才去那里为贵人代购,造成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的错误表述。教师可运用“生生课堂”的“摇号”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被随机摇到的学生说明自己的选择,从而促使学生善用比对,精准判断。
在翻译句子复习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翻译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三大赋分点,以及翻译的“六关注六失误”后,教师以第七段为材料,结合学生预习时在“聊天”功能栏中对本段留言的疑惑点,发现产生障碍的原因主要是难以根据语境变通翻译。据此,教师挑选出包含“激水如箭”“纷集如蚁”等有比喻手法的句子、包含“道左”“连辔”等有借代手法的句子以及包含“异域人”等有特指意义的句子来让学生进行翻译。学生在纸上作答后,使用自己平板拍照,然后上传。教师即时从上传的作答中,挑选出有典型错误的和正确的两位作答者,并发起“投屏”,让两位作答者用自己的平板将答案呈现在教室一体机的大屏幕上,同时让学生在自己平板上勾画批注上下关联语境,对全班解释自己的思路,同步投屏在一体机上。通过对比两位学生的讲解,正误自显,由此学生便对比喻句保留比喻说法,借代句写出所代事物等这类根据语境变通翻译的方法印象深刻。
在文意理解简答复习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文意、理解五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后,教师以最后五段为材料,分别设置对应的简答题型: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概括事物或事件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启用“计分板”功能,将全班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五人,每个组的组员分别对应五个编号,然后展开竞赛,每两个小组拟定一种题型的模拟命题和答案,每个小组先在组内评选出最高水平的一道命题及其答案,集本组智慧修订完善后拍照上传。最后,教师随机指定各组同一编号的学生来投屏分享并对全班进行阐述。其中若有两个小组拟定了同一个题型,则它们形成竞争,胜出的小组赢得加分。因为每组的阐述者都是教师随机指定的同一编号,每个成员都需要做好阐述准备。课堂上各个小组精益求精,未被指定为阐述者的学生被要求为本组作补充说明,不同小组间相互指出对方不足为己方据理力争。最后胜出的五道优秀题目是:“龙国和罗刹国的国王在对待马骥上有什么异同?”“龙女为什么愿意送马骥还乡?”“蒲松龄的小说采用中国神话的习惯写法,又揉进恻人肺腑的人情。鲁迅评价为‘描写委曲’又‘示以平常’。结合《促织》中的‘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落衿袖间’和本文‘见两儿坐浮水面,拍流嬉笑,不动亦不沉。近引之,儿哑然捉生臂,跃入怀中;其一大啼,似嗔生之不援己者’这一处描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第十一段表现了龙女身兼四种身份的言行,流露出龙女怎样的情感态度?”“《罗刹海市》中‘异史氏曰’的一段话,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教师继续使用“计分板”,随之展开第二轮加分,能对答案提出合理修订的学生将为本组赢得加分,由此集全班之力讨论出完善的答案。这种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使学生增强了做文意理解简答题精细筛选、分层概括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