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融合 创生

作者: 刘春文

重构  融合  创生0

摘 要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本文在深度调测的基础上,基于区域主题研修活动,探索语文学习任务群“重构”“融合”“创生”的策略和价值,实践基于大单元的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深度重构。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四大语文素养融为一体,六大学习任务群相互交融,进一步强化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大单元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深度重构  初中语文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主题统领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本文的“深度重构”并不是指一定要囊括整个单元的课文,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选择其中一两篇,或两三篇,抑或引入相关的其他文本进行“有限整合”。“大单元深度重构”是从“大”的观念、任务、问题等角度出发,通过对教材的把握、整合、处理,使之形成结构化系统,据此重构新单元的教学方案;并立足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主题为线索,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以结构化的方式对多元文本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符合阅读需求的文本解读结构,重新形成一个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

如何开展基于大单元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深度重构探索呢?此前,笔者所在区域的初中学校相继开展了基于大单元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的深度重构探索研修活动,本文将结合这些“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课例展开研讨。

一、调测:深度了解,“任务进阶”有待重构

用语文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教学,把过去较零散的课文教学分为若干“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如此,教学目标能够清晰且集中,更好地体现“任务”的内涵和价值。笔者对自身所在区域的部分师生进行深度调测后,发现语文学习任务群有待深度重构。

1.部分师生不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故实施起来有难度

在“你已学习并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吗”这一问题的调研中,选择“A.了解”的师生比例分别为66.67%和58.33%;选择“B.不了解”的师生比例分别1.67%和3.79%;选择“C.有点儿”的师生比例分别为31.67%和34.09%;选择“D.没听说过”的师生比例分别为0和3.79%。可见教师的了解明显优于学生,但还是有小部分师生不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因此实施起来有难度。

2.师生均认为任务群重构有效果,这需在活动中实践

在问题“你觉得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深度重构有效果吗”的调研中,选择“A.有”的师生比例分别是67.22%和71.21%;选择“B.否”的师生比例分别是2.22%和1.52%;选择“C.还可以”的师生比例分别是27.78%和22.73%;选择“D.不知道”的师生比例分别是2.78%和4.55%。从结果看,大部分师生认为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深度重构有效果,这就意味着基于大单元的任务群实施需要师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重构,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3.师生认为任务群重构更契合学生,更偏向于自主探究

在问题“你觉得哪个学习任务群的深度重构更适合学生操作”的调研中,选择“A.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师生比例分别为31.67%和34.09%;选择“B.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师生比例分别为37.78%和41.67%;选择“C.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师生比例分别为30.56%和21.21%;选择“D. 其他”的师生比例分别为0和3.03%。结果显示,三至四成的师生认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深度重构更适合学生操作,并且学生占比高于教师占比。这就意味着学生更偏向于自主探究、有创意的活动。

4.师生认为自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以来,课堂结构的变化最大

在问题“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以来,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的调研中,选择“A.课堂结构的变化”的师生占比分别为37.22%和38.64%;选择“B.教材使用的变化”的师生占比分别为12.22%和11.36%;选择“C.教学理念的更新”的师生占比分别为37.22%和21.21%;选择“D.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师生占比分别为13.33%和28.79%。结果显示,认为课堂结构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的师生占比趋同,由此可见师生的看法普遍一致。

以学习任务群组合而成的初中语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对语文课程实践性本质的凸显,也是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层级结构功能的强化,是实施新课标理念和课程内容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必须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能有效设定任务、整合材料、引领活动;要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实践。

二、重构:重视“整合”,突出素养本位

“整合”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新课标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分别对应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新课标没有直接从文体角度来命名学习任务群,并不是要取消文体,“辨体”还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设置这三大任务群的目标分别是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审美体验及理性思维的水平,增强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任务群中的目标分解,文体学习显然是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地理、物理等领域,都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新课标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传递信息。在课程内容中,该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即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此,教师在教学该单元时创设了一个驱动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请大家在周末走进乡村,记录乡村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该任务创设了“美丽乡村”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周边、关注生活。学生亲身参与的课前活动,不仅让学生收集了素材,更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至于如何有条理地处理这些素材,课堂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为关注点,对该二单元进行重构,围绕“说明顺序”这个议题进行深度梳理整合,归纳出关于说明顺序的知识点、运用时的技巧方法等,并以此指导实践(见图1)。

学生按照已整理归纳的说明顺序知识点,合理规划收集到的乡村素材,以小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再根据评价量表,通过自评互评、多维评价作进一步完善,最后以演讲稿或演讲比赛的方式再次呈现。整个设计以“美丽乡村”为主线,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包含观察了解、收集素材、写法指导、整合梳理、写作实践、多维评价、微格升级、多元呈现等环节,条理清晰、目标明确。重构的板块和知识符合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时要关注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安排,其中都已有所提示或建议;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这种活动不能离开语文,主要是读书、思考和合作探究。可见,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单元重构,是因阅读的多元化需求,围绕人文主题或文本形式组合而成的一组文章,是依据阅读内容和认知结构的重构。结合语文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大单元的设置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典型语用现象、典型文学现象,也可以是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任务。教师应有机融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自主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三、融合:梳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结构化。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支架。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力求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活动,应要求学生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现场表现及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基于此,有教师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依据选编了一组体现中华美德的文章(其人文主题是“修身正己”),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特点,设计了“讲好美德故事”的青少年宣讲活动这一真实情境,且设置了四个任务——“阅读梳理,寻美德”“质疑求证,辩美德”“讨论比较,写美德”“宣传讲解,知美德”,并尝试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作业练习、写作板块中梳理出有关思维表达的方法,通过整合将积累的语言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从而获取撰写宣讲稿的能力。同时,该教师设定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习得可迁移的知识。该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悉心指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过程展示及过程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阅读和写作板块融合,语言、审美、思辨和文化融合。具体设计如下。

领悟君子美德,奏响时代强音

——基于大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深度重构探索

任务情境

孙端中学即将举办“讲好美德故事”的青少年宣讲活动,请你寻找身边的美德故事,宣传好人好事,弘扬美德精神,并在班级内组成宣讲团进行宣讲活动。

课前任务

任务一:阅读梳理,寻美德

略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结合作业本的知识卡片,填好文章略读信息梳理表。通过比较、分析,你发现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共性?(提示:可从文体、主要事件、评价性词句、人物共性几个角度展开。)

课堂任务

任务二:质疑求证,辩美德

1.寻找美德

你可以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德?

A.名言警句  B.寓言故事

C.身边小事 D.我的理解

2.辩论美德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与美诺就“美德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直至现在人们还在讨论这个话题。请你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生活实践选择一方来说说你的理解。

正方:美德即知识,是可以教给别人的。

反方:美德只能用心去感受,是教不来的。

任务三:讨论比较,写美德

1.通过比较阅读、小组讨论,从人物美德、选材、写作技巧三个角度梳理课文是如何写美德的,请写下自己的发现。

2.结合所学知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拟定美德故事写作提纲。

课后任务

任务四:宣传讲解,扬美德

在美德故事的提纲基础上写一篇2分钟左右的宣讲稿,为宣讲活动做好准备。

课堂围绕核心议题“中华美德”在真实情境中驱动任务,课堂探究螺旋上升,“寻美德—辩美德—写美德—扬美德”融合了各类语文素养,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最终在读写融合中形成一个闭环。

四、创生:强化“过程”,探索增值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要求的创生课程,是创造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特点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散思维、学有特色。创生课程是指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其创造力,重运用知识、启发、发现,强调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化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增值评价。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力求引导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阅读多样的文学作品,从语言和形象等视角鉴赏、评价文本,持续积累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创作、交流、研讨等读写活动,使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个性化思考,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知和体认,以及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基于多种媒介、形式的阅读以及口语和书面创作、交流、研讨等读写活动则贯穿本学习任务群的始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