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诊断与改进
作者: 王卓摘 要 课程标准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纲,围绕此纲,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念,做好“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把握好教、学、评的不同功能。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后作业设计为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对课后作业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意见,进而提炼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开展课后作业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1]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所谓“教—学—评”一体化意指“教、学、评”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孤立环节,而恰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学生学习活动表现的证据,以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如何、教师进而需作出怎样的调整或改进,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故“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转变,将评价整合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关系[2]。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利于教师从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审视,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存在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而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评”来检验。本文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后作业作为观察点,从“评”这一维度对其课后作业进行诊断,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进而提炼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开展课后作业设计的要点。
一、未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设计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提出的明确要求。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势必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本文将以广东某老师关于《〈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与作业设计部分内容节选为案例背景进行研究。
该课“教学目标”:立足课文,结合生活,理解《论语》中“君子”的深层内涵,学做少年君子。
教学环节,有三个:第一,何为君子:有才德。第二,君子为学:首立志;次态度;后方法。第三,学为君子: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好学、立志、内省。
比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学生理解了何谓“君子人格”,同时也懂得了成为一名“君子”仍是当下人努力的方向,也是一名中国人应该成为的“样子”。
课后作业:阅读《〈论语〉六章(为学)》《〈论语〉六章(修身)》,你从中汲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从课后作业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相对比来看,课后作业与之提出的“君子人格”、如何学做少年君子,还相距甚远,此作业并没有实现思维进阶。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后作业与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保持一致性呢?笔者拟将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对课后作业的设计加以诊断。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诊断
“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将教学、学习和评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开展作业设计,意在将课后作业作为“评”,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保持高度一致,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各自领域都能不断成长;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承担着及时巩固、应用课堂学习成果,拓展、延伸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等功能。
课后作业:阅读《〈论语〉六章(为学)》《〈论语〉六章(修身)》,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与教学环节“学为君子”所设计的问题同出一辙,仍属于巩固知识,并未达到应用课堂学习成果,拓展、延伸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课程标准之要求,与立足“核心素养”进行育人的长期目标还相距甚远。据此,诊断课后作业,可以得出如下总结。
其一,课后作业作为“评”,在实现与“教和学”一体化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新思考。
其二,课后作业作为“评”,在实现与“教和学”一体化时,可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其三,课后作业作为“评”,在实现与“教和学”一体化时,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其四,课后作业作为“评”,在实现与“教和学”一体化时,应注意思维进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改进
有了以上分析,我们有据可依,做到“对症下药”。《〈论语〉十二章》课后作业设计如下。
核心任务: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即将来临之际,学校拟拍《孔子》微电影,现向全班征集微电影素材内容。本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成。
设计意图:锚定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设计问题任务。新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体验的情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个过程融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于一体,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任务一: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于课文所学之外,在教与学方面还提出过哪些主张?结合孔子自身的经历,查阅资料,以讲述故事的方式于微电影中呈现。
设计意图:拓展“君子为学”的维度,便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信息素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评价、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同样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能之一。
任务二: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在本课学习基础上,继续探究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并以情景剧的方式于微电影中呈现。
设计意图:情景剧方式的介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演出“君子人格”,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体悟,而非简单的机械记忆与操练,通过作业来发展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用。
任务三: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共计开设了500多家孔子学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全球受到热推。请你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作为微电影的结尾语。
设计意图: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热点,对孔子的生平事迹与精神气度、深邃思想进行概括、升华、总结也就水到渠成,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更加油然而生,进而升腾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志。
学生的颁奖词作业,择取部分如下。
周夕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是群星簇拥的明月,是普照众生的红日。一句短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又不足以诠释他的一生。他自幼丧父,却立志读书;三十而立,开设私学,培育君子;五十知天命,毁三都,削三桓;五十五岁周游列国,传播儒学。他坚守“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之美德;坚持“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之仁德;坚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之育德。一切的一切,终化为一本《论语》以传后世。回看群星闪耀时,唯有儒家孔仲尼。
史芳铭:他,在而立之年创下私塾,打破人们“学在官府”的思想;他在知天命之时,隳三都,削三桓;在五十五岁之时周游列国,“追寻大道,虽苦犹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他“仁礼”大道的真实写照。他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无尽光芒,造就万世芳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生,天遂明。向孔仲尼致敬。
“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与新课标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故设计以上三个任务,作为对课内所学的巩固与提升。
四、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设计要点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设计经验,笔者设计要点如下。
第一,布置课后作业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旨在促进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循序渐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二,作业既要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3]。
第三,课后作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多种技能。此外,教师应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如朗读、角色扮演、故事创编、调研采访、海报制作、戏剧表演等,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第四,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需要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公正、及时、准确的评价。评价应当以鼓励为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和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总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后作业设计是提高学生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难度、形式、评价、个体差异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设计,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生长式语文课堂’构建与实施”(编号:SMZX2023134)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48.
[2]马月芳.以“教—学—评”一体化提升语文作业实效[J].宁夏教育,2022(12):41-43.
[3]王丽娜.“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改进[J].教学月刊,2022(6):56-59.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市南太湖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