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精读课文教学渗透写作指导的思考
作者: 钱少武摘 要 中学精读课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本领的最好范文,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融入作文写作指导,能发挥其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明确写作目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功效。从写作层面透视文本,写作并完善同题名作文是一种重要的策略、方法,而宽容的鼓励方式则是写作成果评价方式中最应该给予关注的。
关键词 精读课文 教学 写作指导
中学精读课文选用的多是经典的优秀作品,不仅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而且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丰富多彩,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艺术精品,更是学生提高写作本领的最好范文。要真正发挥精读课文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融入的作文写作指导,因为精读课教学如果脱离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指导,优秀作品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明确写作目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功效,就会变成一个个机械的等待教师解剖的普通样本,在教师手术刀的标准程式化切割下,主题、层次、段落、修辞、写作方法等索然无味地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精读课沦为了解剖课,教学艺术退化为精致的程式化的体力劳作,这样只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扼杀学生写作的热情。
众所周知,“读”和“写”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是精读课文教学,还是作文写作指导,都“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兴趣的基础上”,而两者的结合,既可以防止学生学习课文和写作出现“被动状态”,又可以增强精读课和写作课教学方式的“广泛性和多样性”[1],从而燃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写作的学习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学值得关注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写作指导渗透于精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方法
写作指导渗透于精读课文教学中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精读课文题材、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的策略、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策略、方法只是工具、手段,是为了实现目的服务的,而目的就是通过精读课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以朱自清的《春》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方家指正。
1.课前准备:写作同题名作文
(1)在布置预读《春》之前,先让学生写一篇和《春》同题名的作文,待确认学生完成后,让学生阅读《春》,并用简短的语言写出两篇《春》各自的优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缺点、不足。之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朱自清《春》之前写作文章《春》,目的在于回避朱自清的《春》可能给学生写同题名作文带来的强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任何一个写作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的人来说,其更有可能是负面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学生在阅读后产生模仿的心理和做法。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开阔自己的眼界,进而找出自己写的同命题文章的不足之处,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无须多言的。而让学生指出朱自清《春》可能存在的缺陷,是因为没有一篇文学作品的任何一处都是绝对完美、无懈可击的,这种做法更多是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明白好文章都是相对的,并非无法超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写出好文章,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2)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后,以小组的形式——三人至五人为一组,让组里的每个成员互相阅读各自写的文章,每组成员共同推荐最好的一篇,然后将该文和朱自清的《春》比较对照,共同以书面的形式,简要写出两篇文章各自存在的优缺点。
2.课堂教学:从写作层面透视文本
散文《春》的讲授,可以采用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逐步深入的文本透视法,因为这符合文章写作中构思的一般规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都是较为有利的。
当然,在课文正式讲解前采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让学生看一幅描绘春天的美妙图画,听一首有关春天的动人歌曲,看一看春天大自然的美妙景象,感悟春天里的动人故事,等等,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精读课文的情境。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归纳、概括《春》所传达的作者朱自清的心情及其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即主题意蕴。《春》写出了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讴歌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散发着春天气息的美好生活的热爱。显然,朱自清是带着欣喜、激动、满怀希望的心情来书写春天的。情感是文章写作的原动力,也是叙事得以顺利推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作者如果没有将自己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融入写作中,是不可能写出精彩的好文章的。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之后,让每组推荐出的作文的作者谈谈自己所写的文章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向学生强调写作需要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才是文章引人入胜的强大内在动力。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从探讨作者写作思路的层面出发,而不是机械地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大意。虽然两者实质上都是分析文章结构,但后者的聚焦点是如何拆分文章,前者的聚焦点是如何写文章,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就写作而言,学生所得到的自然有很大不同。散文《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维线索来结构全篇,这一线索符合时间发展的线性顺序。绘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先总写春天复苏的万物,然后由地上的草写到地上的树所开的花,再写到自然界的风和雨,最后突出春天的感受主体——人,这六个段落的顺序按照由总到分、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由客观到主观的非常自然的观察顺序和感受顺序,符合文章写作的思维逻辑,其中的秩序不可随意打乱或颠倒。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作者的构思之严谨、巧妙。
第一,分析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写《春》,作者为什么从这几个方面来写,好处在哪?有没有欠缺?能不能增加或减少表现的内容?
第二,每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第三,每个方面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的顺序可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3)更深层次地感受文章之妙。运思之妙、文章之美最终通过文章的字词句体现出来,而对字词句美感的理解和把握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欣赏能力。
第一,让每个人找出文中最喜欢的、感受程度最深的字、词汇、句子(一句、几句)和语段(一段或几段),说出喜欢它们的原因。
第二,换字、换词、换句法。教师找一个好的语段,有意替换其中的字词句,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的语言功底和精准表达的妙处。这既能引导学生的拓展性写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修辞手法。写作离不开修辞,可以说,没有修辞,就没有写作。掌握并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春》精准且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可布置如下任务:①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回答如果不使用这些修辞手法该如何表达。②让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当堂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3.课后作业:完善同题名作文
就《春》而言,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渗透其间的写作指导就完成了,相反地,教师应立足于写作指导,进一步拓宽与精读课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面。
(1)引申阅读朱自清的散文《秋》《雨》《绿》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明白,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格式、用语和表达方式。文因情生,感情的内在脉络是促使文章写作的最强大、最自然的动力。
(2)规定时间内修改各自写的《春》,然后上交。主要提醒学生不要仿写课文及其中的段落、语句。仿写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挥其创新思维,而且会桎梏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枷锁,导致学生难以写出冲击我们眼球、挑战我们想象力的有新意、有深度的好文章。
(3)完成作业:列出写某一季节中的景和人的写作提纲。
二、写作成果的评价
众所周知,理性的思维分析和逻辑推演在教师精读课的教学进程和对学生作文写作指导中始终占据主导位置,而学生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则以直觉思维为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理解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导致的作文评价要做到精准和恰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中学教师布置学生作文后自己也主动完成同题名作文,这对合理评价学生作文是很有帮助的。合理恰当地评价学生作文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对于同精读课文教学紧密结合的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价,采用宽容的鼓励方式是众多评价方式中教师最应该给予关注的,它甚至应该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评价方式,是其他评价方式的核心和要旨。因为“无论是教师的口头效应,还是非口头反应(例如犹豫的面部表情)都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如果教师对学生“努力的奖励要多于能力”,就会形成一种“成功”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应尽量避免向学生传递消极的反馈信息”[2]。教师应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告诉学生,写作并非难事,既非神秘,亦非高不可攀,写作不过是表达自我情感和见解的一种需要,是自我创作潜能的发挥和提高。服务于自我情感表达需要的写作技巧从来都不是机械单一、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多样、不断翻新的。要以我手写我口,要以我手写我心,要写我自己的文章。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技法规则,放手写,在技法上不断追求创新。文章的个性化和艺术表现的多样化永远是经典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评判,应从宽而非从严,应鼓励而非挑剔。即使是写得较差的作文,也要找出其文中可取之处并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结合精读课文的各种写作训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不是破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要让学生面对经典名作的写作产生畏难情绪或焦虑心态,也不要让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应该让学生知晓写作是他们生命中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他们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放纵,鼓励也不等于不讲原则地肯定。教师在肯定为主的同时,也应简要指出学生在其已有的基础上可以进步、提高之处,让学生明白其努力的方向。
学习经典、名作不是为了仿写,只是提供一个如何观察世界、感悟自身,如何选题并围绕选题构思文章,如何运用思维表达自我的一个工具。在强调精读文章作为典范文章重要性的同时,要注意提倡同一题材写法的多样化,不要把典范文章的写法绝对化。写作毕竟是个人的事情,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和眼光的开放性、多元性。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同命题或相似命题的作文时,切记不要处处以精读范文作为标准让学生仿写,或在范文建构的艺术空间内绕圈子,更不要以范文的影响、地位来打压学生的作品。尊重创作个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利用精读课文培育、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旨归所在。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格莱德勒.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张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通联: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