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哦,香雪》的故事空间和人物视角之妙

作者: 沈纳新

摘 要 铁凝代表作《哦,香雪》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故事空间。而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巧妙地变换叙述视角去观察和展现故事空间,使空间独具重要的叙事功能和深厚的审美意味。新旧冲突的时代背景、台儿沟姑娘的美好品格、文化的冲突接替,得以一一展现。

关键词 《哦,香雪》 故事空间 叙述视角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品,选录在统编高中必修上册教材中,它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小山村台儿沟的故事。在特殊的时间背景下,这篇小说用精妙的笔触建构了内涵丰富、充满隐喻的故事空间。小说选择的故事空间固然重要,而其中对它的观察和描写更加重要,这就涉及故事空间与人物视角的关系,本文将从这一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一、故事空间和人物视角的关系概述

“故事空间”是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叙事学家西摩·査特曼的《故事与话语》较早谈及空间问题,他认为“‘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1],实际上,“空间不仅具有人们能看见能触摸的物理实体属性,更重要的,它还生产出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弥漫于空间各个角落的社会关系、权力运作乃至人的思想观念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内容。另一方面,空间又是这些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的关键,因而空间和意识形态是一种互相生产、互为表征的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的关系。”[2]简单来说,小说中的“故事空间”指的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域,它不仅提供人物活动的场所,它还具有丰富的叙事功能,它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而谈到故事空间,就不得不谈到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空间离不开视角。“叙事作品中的空间总是以一定的视角观察和展现的,可以说没有无视角的空间,而视角是特定观察立场、特定主体倾向的表现,所以也就可以说,视角使得叙事作品中的空间具体化、形象化,并且带上主体感知的特点,从而具有了文化意识形态的蕴涵”[3]。空间呈现的景象是从叙述者角度还是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表现,往往蕴含不同的思想内涵,体现作者独具的匠心。以全知全能视角表现故事空间,往往能全景式地表现人物所处环境和时代背景。同时,全知视角超越了文本中人物的认知局限,对于主题有暗示的作用。而限知视角一般就是借助文本中人物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空间,空间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更多的是人物内心活动和变化的外在投射物,它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功能。《哦,香雪》所展现的故事空间有台儿沟村庄、站台、车厢等,而作者在展现这些空间时,人物视角不断变化,呈现出了特殊的审美趣味,也蕴含了小说耐人寻味的主旨内蕴。

二、全知视角与故事空间:展现与隐喻

《哦,香雪》开头便是对“台儿沟”故事空间全景式的展现:“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这里的叙述者用“上帝”的眼光俯视台儿沟,寥寥几笔,既简略又充满温情地介绍了台儿沟的大致风貌:渺小、人少、偏僻、闭塞。这里沉默而又厚重的大山,不仅赋予了台儿沟村民朴实敦厚的品格,也作为空间符号象征了乡村文明的厚重、落后与粗犷,而且通过叙述者情绪充沛的词汇“默默地”“一心一意”,展现了台儿沟的闭塞一直如此、经久未变,这里的人生于斯、长于斯,没有形成内在突破改变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全知叙述者并非客观介绍者,饱满情感的词汇道出了作者对小山村及村民的喜爱和怜惜。

而接着全知叙述者把视角转向了这个故事空间的重要符号“火车”“铁轨”等,“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这里叙述者似乎也在介绍火车开进台儿沟的大背景,但是细读发现意味不同。试把这段精彩细腻的文字换成“然而两根铁轨延伸过来了,它盘旋在山腰,又前进,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进入幽暗的隧道,又向下一道山梁驶去”,在表达意思上与原文没有太多不同,但是趣味和深意却大不相同。这些情态化的词汇“闪亮的”“勇敢地”“悄悄的”“冲向”等,把冷冰冰的铁轨人格化了,好像是充满力量和魅力的所在,是不可阻挡又不可预知的。显而易见,台儿沟的铁轨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它象征着冲破闭塞、势不可当的现代文明。而这里对于铁轨的描写又明显带着全知叙述者的感受和判断,全知叙述者怜爱这个小村庄,同时他也认识到现代文明的不可抵挡,他超越了故事中人物的认知局限[4],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山村落后文明的必然改变是时代之势。但是,现代文明虽然是火热的、令人着迷的,但它也有其冷漠无情的一面,全知叙述者借助于对空间的表现,表达了对现代文明更深层次的思考。文中这样描写“火车”:“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再看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它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热闹活泼的,它更是客观冷峻、不讲人情的,当香雪忘了下车,即使她不停地拍打车窗,火车也不会为她停留,它只会“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全知叙述者还有意通过人物活动表现空间的改变和接替,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主题的深层内蕴。“‘火车门’‘窗口’是空间研究中常见的边界,这些边界是空间的边缘,分隔或连接着不同的空间”[5],凤娇是最早实现空间突破的人物。她是真诚热情的台儿沟姑娘,她在这迷人的“一分钟”,总是“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北京话”。凤娇的空间跨越具有追求自由爱情的意味,象征着乡村少女初步的精神觉醒。香雪也完成了空间的跨越,她那重要的“一跃”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为了换一只铅笔盒,香雪先是在车厢外“扒住窗框”“朝车门跑去”“扒住了扶手”,而后全知叙述者交代铅笔盒促使香雪坚定了信心,她“轻巧地跃上了踏板”,不管是对于香雪还是对于台儿沟,这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跃。同时,全知叙述者通过人物活动表现空间的突破、变化和接替,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若不是香雪上了火车,就没有香雪下车、走夜路和回台儿沟的情节。另外,空间的突破和接替,实际上是表现了两个隔绝世界的融合。香雪和凤娇的跨越都具有象征意味,但是香雪因铅笔盒的内在动力而实现的空间跨越,对于台儿沟更具有突破与改变的力量,它预示台儿沟姑娘们在追求新奇事物的过程中,山村的封闭、落后也将被现代文明彻底打破。

三、限知视角与故事空间:投射与暗示

与全知视角相比,采用人物视角来描述故事空间时,故事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人物内心的外化,外部世界成为人物内心活动的“客观对应物”。《哦,香雪》虽然全文都是使用第三人称视角,但并非都是全知视角,作者在进行空间描绘时,巧妙进行了视角的转换。文中多处用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去表现故事空间的样貌,这对于投射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大有裨益。且看小说中记叙的“短暂的一分钟”,故事空间变成了“火车站”,“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咔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这看似是全知叙述,实际上是以故事中的人物,即台儿沟的姑娘们的视角来表现空间的。“喘息的火车”发出“咔哐乱响”,多像一个充满力量的巨人,带着强大的震慑力,让香雪觉得恐怖。而“停住不动”前车身要“震颤一下”,这奇怪的现象又是包括香雪在内的台儿沟姑娘们所好奇和不解的,这里用限知视角很好地表现了台儿沟姑娘们的单纯质朴,好奇和向往现代文明,这份躁动不安带着原始纯真的人性美。再看“一分钟”结束时,列车开走时的空间书写依然采用的是姑娘们的限知视角,“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充满神秘力量的火车让台儿沟姑娘们切实地感觉到了铁轨的震颤,感觉到了外来的热闹,也感觉到了热闹过后的寂寥,这样撞击心灵的新体验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有限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到长久处于封闭村庄的姑娘们被新事物激荡后的心灵感受和体验。

采用人物视角的空间描写常常倾向于展现人物心理活动,能使看似“客观”的环境空间显现为与观察者心理活动、思想价值密切相关的心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还是人物心理变化的投射,这种手法有助于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暗示、揭示作品的题旨。香雪上了火车后,被一路带到了西山口,为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变化,作者选用了香雪的视角去表现故事空间。她看到的是陌生的西山口、黑幽幽的大山、窸窸窣窣的小树林,即便是月亮升起来了,周围依然是灰白的小路、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荆棘、怪石,这反映了没有见过世面的山村姑娘面对外部世界的正常心理。如果香雪代表了改革开放浪潮中奔向时代潮流的先锋,那么这让人心生恐怖的空间,就暗示着人在追逐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面对的迷茫、无助甚至恐惧。但是很快,与其说香雪被“铅笔盒”所振奋着,不如说是为改变台儿沟的信念所激荡着,她眼中的空间发生了变化,空间环境变得柔和静美,这是她内心坚定、自信心理的外化。有趣的是,当香雪想到四十个鸡蛋、想到爹娘的辛苦操劳,空间的景象又暗淡了下来。月光黯淡、枕木模糊、群山沉默、杨树林窸窸窣窣,这是香雪在追求过程中内心犹疑、徘徊的反映。香雪在追求文明进步、平等尊严的过程中,她的认知也受限于她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她的犹疑是城乡异质产生的身份焦虑,但“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这使得她的心理再次发生转变。与其说香雪选择了“铅笔盒”,不如说香雪选择了台儿沟的未来、台儿沟人的尊严,因为只有文明和进步才能带来台儿沟和外部世界的平等和尊严。

要特别留意的是,如果小说到这里结束了,那么一个奔向现代文明的勇者的形象就愈加鲜明了,小说主题也就定格在此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以香雪的视角,表现了香雪奔向台儿沟、返回大山的最终结局,那“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此刻不是闭塞的,更不是沉默的,它使香雪内心荡起前所未有过的骄傲,这不禁引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走向个体经过挣扎努力而走向现代文明之后呢?作者显然借以表达走向现代文明之后,人的“精神返乡”和文明的最终转向的深层次思考。

《哦,香雪》以厚重的大山、闭塞的台儿沟、充满力量的火车等,构建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和丰富隐喻内涵的空间,作者巧妙使用不同的视角进行空间书写,使文本呈现了深厚的文化内蕴,留待读者进一步玩味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申 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丽荣.迟子建小说空间叙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3]赵晨霞.叙事空间概念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4]蔡小云.香雪的觉醒,群山的战栗:《哦,香雪》的叙述视角赏析[J].语文学习,2020(11):41-43.

[5]向 晶.论铁凝《哦,香雪》的空间书写[J].长江小说鉴赏,2023(13):74-77.

[作者通联: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