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的人生启迪走向内在因果梳理

作者: 王清

从单纯的人生启迪走向内在因果梳理0

摘 要 对于莫顿·亨特的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人们大都采取的是一种单纯的人生启迪式的“故事”式解读,这显然是不够的。解读这篇小说,还应该从小说的结构,即“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来展开,从小说的语言和内在因果关系入手,在“我”的“心路历程”“他人言行”和“克服阻碍”的具体行动过程中解读这篇小说的更为丰富的主题和内涵。

关键词 渲染 因果过程 行动过程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很为特殊,它选自美国尼古森·古德和亚伯·阿可夫所写的心理学著作《心理学与成长》,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入选统编教材后,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大幅删改。

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用书认为,这篇小说“写了作者童年时克服恐惧、收获自信的一段回忆。故事从生活中的一则插曲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沉而令人信服。”[1]很显然,这一解读主要指向小说的结局,指向小说给人的人生启迪。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它跟故事是不完全一样的。单纯地指向结局,指向文本给人的人生启迪,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故事式的解读,这似乎是不够的。而且这篇小说本就很特殊,要想解读好这篇小说,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心理学与成长》原为心理学著作,《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该著作,其原始价值取向自然为心理学。因此,注重对读者的心理疏导,重视文本对读者的人生启迪,是该文的必然诉求。但是,入选统编教材之后,由于文本定位发生了转变,也就不能再停留在心理学的原始价值上,而应适应课程与教学的需求,使其具有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价值。为此,教材编者对其进行了大幅删改。这篇文章删改后成为一篇具有多重语文价值的课文,对其解读应该从语文的多个层面展开,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学视角。

二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小说,应该按照小说的方式解读。小说是一系列“事件”或故事“碎片”的因果串联[2],从这个意义上讲,梳理小说内在的因果关系,才是解读该小说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线索与路径,而不是把解读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小说对读者的人生启迪上。

因此,无论是从文本性质的转换,还是从文本文体的定位来看,解读这篇课文都不应该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结局以及结局给人的人生启迪上,而要更多地关注文本的语文价值,关注文本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更为深入地解读这篇小说。

一、内在因果:在胚胎中渲染

马正平的“写作分形生长论”认为,“文章胚胎”即最先使作者产生写作冲动的情节、形象、感受,它浓缩了后来文章整体的主要信息,文章整体上是这个文章胚胎的生长、展开、放大、变形,也即分形论所谓的自我复制。这里的“渲染”不是一种写作手法,也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渲染言语思维”,它是由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理论中的“渲染”理论延伸而来。[3]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要关注的是这篇小说的写作胚胎,即: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课文第一句话)

1.解读“酷热”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写作胚胎中,有个不太周延的语言现象,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除了在写作胚胎中两次出现“热”之外——“酷热”和“灼人的热浪”,《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其他部分再也没有出现“热”字,更没有对那个“酷热的七月天”进行渲染。这是为什么?这里难道暗含什么玄机吗?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照《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另一个译本: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 57 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4]

在这一版本中,译者没有使用“酷热”这个词,而是选择了“闷热”。要知道,在现代汉语中“酷热”和“闷热”是有细微差别的。“酷热”指“天气极热”,而“闷热”是指“天气很热,气压低,湿度大,使人感到呼吸不畅快”。这两个词虽然都指天气很热,温度很高,但“酷热”多指外在的自然温度,而“闷热”则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感受。

很显然,这一译文跟课文是有些许差异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差异是译者个性化的翻译造成的吗?我们先来看这句话的英文是如何表述的:

“It was a sultry day in Philadelphia in July, although the first time in fifty-seven years, but I can still feel that hot.”

原文中使用的是“sultry”这个单词,这个词有“闷热的”“(指天气)湿热难耐的”的意思,它跟“hot”多指天气热是不一样的。这可见,原文也倾向于“闷热”,倾向于人的内在感受。

这就是说,把写作胚胎的第一句话翻译为“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可能更为合适些。这样,我们便明白了,既然“sultry”主要指向不在外在的温度有多高、环境有多恶劣,那么,这篇小说除“写作胚胎”之外,没有对天气有多炎热进行再次渲染,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在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随之,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竟然让“我”“闷热”了56年之久?这便需要结合“仍能”这个词来解读了。

2.解读“仍能”

“悬崖上的一课”发生于56年前的一个“闷热”的七月天,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久了,可是“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这可见,当年发生的事件给“我”的影响有多大。这里的“仍能”是“依旧”“依然”“如故”“照旧”的意思,它极力强调了这种影响的巨大而深远。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让“我”如此地刻骨铭心呢?那股“灼人的热浪”究竟是什么呢?

“灼人的热浪”一:

当年,“我”之所以决定跟小伙伴们一起去爬悬崖,是因为“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然而,“我”太过胆小、懦弱。从刚开始爬悬崖时害怕得浑身发抖,到吓坏了,再到爬到岩脊上来去不得时极度恐惧,这些情绪让“我”难以忘怀。虽然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是当年的那种焦灼、恐惧的心理感受仍然如一股“灼人的热浪”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灼人的热浪”二:

当“我”爬到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来去不得非常恐惧时,除了“我”的好朋友杰里,其他男孩不是安慰“我”、帮助“我”,而是在“我头顶上喋喋不休地议论我”(选自《悬崖上的一课》,选入教材后被删除),讽刺、嘲笑“我”。他们笑“我”“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笑“我”“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他们不但嘲笑我,而且还把“我”硬生生地扔在了岩脊上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地走了。

虽说孩子是单纯的,在他们眼中,只有勇敢与否,他们瞧不起怯懦、软弱的人,他们这么做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的品质有多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那样做显然是不友好的,对“我”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这样的伤害即便是过去了56年,仍然如一股“热浪”灼烧着“我”,让“我”记忆犹新。

“灼人的热浪”三:

关键时刻,杰里带着父亲来救“我”了。只是,父亲的“救”是与众不同的,事实上,与其叫“救”,还不如说,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自救”,即在父亲的指导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地爬下了悬崖。这样的生命体验,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爬下悬崖时所产生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同样如“灼人的热浪”刻骨铭心。

正因为当年那股极度恐惧的“热浪”、被嘲笑抛弃的“热浪”和在父亲引领下独自爬下悬崖时所产生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的“热浪”,一直激荡着“我”的心,灼烧着“我”的心,所以,即便历经了56年之久,“我”仍然念念不忘,这可见当年的事件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远。

至此,我们便明白了,人生启迪只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更为丰富的语文内涵,而这需要我们从语言、结构入手,从小说的内在因果关系入手,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二、内在因果:在结构中渲染

《走一步,再走一步》入选统编教材之前,文本结构较为松散,主要是因为在该文的第17段,即“我”在悬崖的岩脊上来去不得时插入了“我”的三个生活片段:1945年去敌占区侦察、1957年写书和1963年离婚,然后,又在该文的倒数第1段之前大段地插入了上述三个生活片段的结果,这才结束全文。很显然,如此松散而冗长的文本,是不适合作为课文的。这篇小说入选统编教材之后,编者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删改后结构更为紧凑,主题更为集中,或许正因为此,人们才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说结局给人的人生启迪上。其实,删改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结构上不但更为紧凑,而且也更有特色,尤其是其紧密的内在因果关系,为这篇小说丰富的主题与深刻的内涵打下了基础,而这就需要我们换一种思路细细解读。下面,便借用“七步”叙事法,即从“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等七个方面对其作简要分析。

首先是“目标”。

表面看来,“我”和几个男孩的行动目标是爬悬崖,其实,这样表述并不严谨。通读全文便可发现,《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写的是“我”的生活,“我”才是小说主人公,那五个男孩,包括后来出现在小说中的父亲都不是主人公,所以,应该从“我”的角度来解读行动“目标”。从课文第4段可知,“我”的“目标”是“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用“目标”来界定“我”的行动诉求,并不太准确,用“梦想”似乎更合适一些。许荣哲认为“梦想比较接近心灵的层次,目标则容易沦为表象的层级”[5],简单地说,“梦想”更加接近于“精神”层面,而“目标”更趋向于“物质”层面。如把“爬悬崖”作为“我”的行动目标,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就会单薄许多,因为这个行动目标更多趋向于“物质”层面,离人的精神较远;但是如果把“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作为“我”的“梦想”的话,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便会丰满许多,因为它更趋向于“精神”。

其次是“阻碍”。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遇到阻碍,一行动便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样的小说是没有多少文学意义的。事实上,只有有了阻碍,小说情节才能扣人心弦,小说主题与内涵才能得以深化与彰显。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遇到的阻碍是“我”较为病弱,性格胆小、懦弱,不敢冒险。这是一种内在的阻碍,它跟外在的阻碍是不一样的。外在的阻碍,是客观存在的,更倾向于“物质”层面,通常只要条件允许,策略、方法正确,便能克服。然而,“我”遇到的是性格上的缺陷,这是一种内在的阻碍,更倾向于心理、精神层面,即便是策略、方法正确,其克服阻碍、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正因为此,小说情节才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最后便是“努力”。

“我”鼓起勇气去爬悬崖,从害怕到非常害怕,再到极度的恐惧,“我”“努力”的过程异常艰难。然而,如此努力地克服阻碍换来的“结果”,却是“我”在岩脊上来去不得。如果小说到这儿便结束的话,那么,这篇小说的文学意义就有限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的好朋友杰里带着父亲来救“我”了。于是,小说发生了“转折”。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克服阻碍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下了悬崖。这便是“结局”。

至此,我们便明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并不是“故事”碎片的简单串联,其各个故事“碎片”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如正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才想着实现“梦想”;正因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所以,才要“努力”克服阻碍;正因为努力克服阻碍并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才为“意外”的发生准备了条件;正因为“意外”发生了,故事才有新的“转折”,并产生了“结局”。由此可见,《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故事“碎片”之间的联系之紧密,小说结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所以,仅仅从小说结局给人们的启迪去解读这篇小说,是不太合适、不太全面的。

那么,这篇小说有着什么样丰富的主题与内涵呢?这还得从故事的因果关系、从人物的“行动”过程进行具体的解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