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10期

中学语文·上旬

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10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学语文》杂志创刊于1958年,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我国最早的优秀语文期刊之一。办刊宗旨:倡导教学新的理念,引领教改新的潮流,传播教研新的成果。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编辑思想,展示名师、名校、名人风采,扶持教坛新秀,将最新的信息、最精的成果、最佳的设计展现给读者。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理论探索、名师风采、教海拾贝、单元教案、学习语言、阅读教学、课文探胜、争鸣园地、质疑问难、写作津梁、复习备考、高考回眸。

目录

理论 | 初中语文精准教学的核心要义:知识分类的视角

摘 要 基于知识分类的初中语文精准教学,主张精准鉴别语文知识的类型并据其类型精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据知识类型及其转化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结合文言文《卖油翁》的教学,阐说了实施精准教学的基本思路:

名师频道 | 素养导向的中考作文命题及教学建议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在当前素养导向的新写作教学中,命题和测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评价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

名师频道 | 中小学写作评价体系的层级、建构及运用

摘 要 写作评价领域“怎样的文章是好的”这一问题,至今尚缺乏明确清晰的体系性回答与建构。理想中的写作评价体系包括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和要素级等层级,由上而下呈现为特征更为具体、更便于学习训

名师频道 | 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与模型建构

摘 要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试题均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一线师生并不清楚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导致无本可依。本研究溯源《德尔菲报告》思辨能力概念、融合课标具体体现,阐释高考作文中思辨能力

课改 | 基于三层级解读的自主合作型共进教学模式建构

摘 要 自主合作型共进教学模式简称共进模式,该模式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以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并以此展开三层级教学目标设计。共进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课改 | 从“三无”走向“三有”

摘 要 深入剖析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无料、无序、无味三大困境,提出任务设计应追求有质、有理、有趣。实践表明,基于多向融合的整本书学习任务群设计不仅使学生从分数追求转向生命世界的成长,还使教师的整本书

教学 | 回响千年:诵读教学与语文韵味的重塑

摘 要 诵读不仅是对知识理解的追求,更是一种核心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中,诵读教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包括教学观念上的偏颇、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应试教育的压力、评价方式的单一

教学 | 经典叙事文本教学任务的结构化设计

摘 要 运用 “三层级进阶研读”对《祝福》小说文本展开由初阶梳理两个故事到中阶辨析两个故事的内在关联,最后建构以“河边问答”为情节核心的互嵌交织的多声部叙事结构;以结构化的教学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循阶而

教学 | 语文课如何追求课堂高效

摘 要 高效课堂是近年来中小学各科努力追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合作与展示被认为是高效课堂的标准配置。但在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与展示的学习方式只是达至高效课堂的一个选项而非全部。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

教学 | 文以教理 化而育心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易于发挥育人功能;文化渗透下的文言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挖掘传统文化

教学 | “先放后收”学文理路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发

摘 要 古代“先放后收”思路的成功离不开蒙学阶段充分的语料积累。当前写作教学在积累语料这一实施前提之外,教师还应通过设置适切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放胆”表达,生成“真内容”。把握学生由“自我中心”向“

教学 | 交际语境下要善于“理性发声”

摘 要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发关注和强调“真实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交际语境写作就成为热门选择。交际语境写作强调“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需要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下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

教学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探微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写作课程的编排顺序不利于一线教学实际操作,有必要引进项目化学习理念,建立合乎学情学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程序。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建构议论文写作层级性的项目任务

教学 | 喻难以易 喻涩以明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本文拟用教学设计的方式,以课文中的例子为材料,分析比喻论证的表达作用。

教材 | 从单纯的人生启迪走向内在因果梳理

摘 要 对于莫顿·亨特的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人们大都采取的是一种单纯的人生启迪式的“故事”式解读,这显然是不够的。解读这篇小说,还应该从小说的结构,即“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

教材 | “张良转告”还是“刘邦亲示”?

摘 要 《鸿门宴》中不同版本教材对张良“请往谓项伯”的解释有所争议,苏教版教师用书与统编教材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不同,通过对文章情节、人物、称谓以及“请”字含义的仔细分析,张良提的建议应是由“张良

评价 | “恢复疲劳”:语意很明白,逻辑为哪般?

摘 要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22题“恢复疲劳”一语曾经争议过多次,但还有人认为它“不合逻辑”。对此,本文提出相反意见。其基本理由为,在现代汉语研究发展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认为动宾关系只是“动词与动作

评价 | 基于结构化知识建构的单元作业设计

摘 要 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需要高质量的单元作业为其助力。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论述如何根据单元教学需求,挖掘单元作业的评学功能、导学功能与助学功能,助力单元教学中的结构化知

评价 | 在结构不良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

摘 要 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问题,通过材料内在逻辑上的跳跃和关键概念前后的不一致为考生提供了充足思维空间,让思维品质成为可认识、可把握、可测量的实在之物。考场写作透视了考生的思维

评价 | 依文设题反套路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摘 要 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主观题为例,总结依文设题的特点:依“这一文”设题,体现命题价值;依文设开放题型,促进思维发展;依文融合考点设题,淡化知识板块界限。通过“依托教材,厚积必备知识”“细读文本

拾贝 |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感受”与“体验”

摘 要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重理性、轻感性,重认知分析、轻感受体验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法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难以获得生命的感受和体验。面对这一问题,需要理清何为感受和体验,追问为何语文教学呼

拾贝 | 语文课的边界在哪里?

摘 要 当前,因对“课标”的误读、被教材的误导及语文教师自身的因素,语文课中存在“语言文字”这个应然视域缺失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遵循学理逻辑,重视语文课的互动性、时效性与系统性,使语文核心素

拾贝 | 精彩、精致与言语精神

在各种大概念满天飞,语文教学策略要么空,要么无的当下,潜心思考已显得很奢侈,更别说经常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了。好在身边有一些书起到了疗愈的作用,比如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孙绍振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