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11期

中学语文·上旬

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11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学语文》杂志创刊于1958年,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我国最早的优秀语文期刊之一。办刊宗旨:倡导教学新的理念,引领教改新的潮流,传播教研新的成果。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编辑思想,展示名师、名校、名人风采,扶持教坛新秀,将最新的信息、最精的成果、最佳的设计展现给读者。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理论探索、名师风采、教海拾贝、单元教案、学习语言、阅读教学、课文探胜、争鸣园地、质疑问难、写作津梁、复习备考、高考回眸。

目录

特稿 | 于漪老师访谈录

《往事依依》是统编教材修订版七年级上册新增的课文,这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散文名作,曾入选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2024年8月8日,我跟随胡根林老师,有幸拜访了于老师,向她请教了很多困惑,其中涉

理论 | 语文大概念研究的何为、难为与可为

摘 要 语文大概念是当前语文研究的热点话题,但遭受诸多质疑。我们如何看待语文大概念,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在价值层面,语文大概念契合核心素养之需,追求精要的课程内容,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名师频道 |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写作教学的思考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为写作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本期《中学语文》“新写作教

课改 | 逻辑参与的三个维度

摘 要 发展逻辑思维,是语文学科课程目标之一。日常教学中的逻辑参与活动,时有形式化倾向。切实发展逻辑思维,须有严谨的教学设计。理据研判,是逻辑参与的基础和前提;规则剖析,是逻辑参与的核心任务;奥义探寻

课改 | 以整合思维促进演讲教学课程化

摘 要 演讲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校园为演讲提供适切的平台。校园演说家课程期望通过整合演讲教学资源、构建演讲教学课型以及优化演讲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演讲教学课程化,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

教学 | 大单元视角下点线面结合巧织教学网

摘 要 空间介绍特点的事物说明文本教学需要立足单元视野,关注编者意图,同时创设真实情境,在一个“点”上品味,在一条“线”上游走,在一个“面”上荡漾,以点串线,以线织面,从语言文字走向文脉、文气,促进学

教学 |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课堂样态

摘 要 “双新”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注重落实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相对应地,语文课堂教学也应摆脱传统样态。“语言建构

教学 | 从语用学的角度推理言外之意

摘 要 言语交际要遵守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等会话合作原则,发话者有时会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对于受话者来说,它就成了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言外之意的推理包括把握语面意义、寻

教学 | 借助劣构问题,提升议论文的深刻性

摘 要 劣构问题有一个或者多个问题要素不清楚、不稳定,有多种解决途径,能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需要学习者表达个性化的观点或想法,因而能将思维引向深入。借助劣构问题,能提升议论文的深刻性。实施策略为:分析

教学 | 以多维思辨抓住议论写作灵魂

摘 要 近三年,高考卷作文不断增强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增强思辨训练有助于提升考场写作议论深度。首先是材料内在逻辑层面的思辨,明晰材料关键词与语句的内在逻辑,把握语句关系;其次是概念层面的思辨,找准材料中

教学 | 指向“思维进阶”的高考作文底层逻辑建构

摘 要 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及对应下水文为例,以学业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思维进阶”为评价基准,从审题、布局、语言三个维度架构高考作文思维进阶的底层逻辑,揭示行文的本质原理,运用思辨论证精准审题、

教学 | 辩证学教:演绎主体与主导的合奏曲

摘 要 学生是否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否应该是课堂的主导?皆取决于学情、教情及文情,唯有如此,才更可能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规律。而恪守教学实际,遵循教学规律,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两翼及应有生态。本文以

教材 | “独”领风骚解“石钟”

摘 要 经典作品的解读往往有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立足核心内容,定位关键信息,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呈现主干明确、支线清晰的思维路径。以《石钟山记》为例,从“考察游

评价 | 高考语文命题中学生信息处理机制模型构建研究

摘 要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高考语文试题设计与学生信息处理方式之间的关系,以试题类型、语言背景、试题情境、知识映射等因素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学习掌握”这一高考评价体系重要指标的理解,并研究试题对学生信息处

评价 |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语文语用题有效备考

摘 要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题型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样、常考常新的板块。文章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探讨:近三年高考语用真题的考查研判(突出语文特质、命题素材来源更加广泛、命题形式注重情境性下

评价 | 规律:初中语文复习课理应关注的焦点

摘 要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复习课存在着种种缺憾,导致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高效复习课必须以把握各类题型的内在规律为核心,因为做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收获重在解题规律而非题目答案,

拾贝 | 解构与重塑:《孔乙己》的教学价值取向

摘 要 《孔乙己》用质朴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形象描述与辩证思考相结合的思维可塑造学生的思维;人情味的流露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关键词 孔乙己 教学 价值取向《孔乙己》

拾贝 | 萃取语文学科大概念应指向核心素养

摘 要 “学科大概念”的提出给一线语文教学指明方向,但课程标准中却未见一处提及“学科大概念”。文章认为萃取学科大概念必须指向核心素养,尤其是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取舍要符合语文学

拾贝 | 以大概念为抓手,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目前,大概念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大概念?语文学科有大概念吗?如何提取语文学科的大概念?基于大概念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哪些不同?如何进行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浙江大学刘徽老师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