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维思辨抓住议论写作灵魂

作者: 王冲林

摘 要 近三年,高考卷作文不断增强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增强思辨训练有助于提升考场写作议论深度。首先是材料内在逻辑层面的思辨,明晰材料关键词与语句的内在逻辑,把握语句关系;其次是概念层面的思辨,找准材料中的关键概念,辨析概念含义、概念间的关系;最后是思维方法层面的思辨,借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供的“思维方法”的运用指标,从多个角度进行联想与思考。文章以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及两道模拟作文题为例进行方法讲解。

关键词 思辨写作 概念 思维方法

随着思维训练日益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高考卷作文对宏大叙事主题的考查也逐步转入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回顾近三年作文,无论是2021年“体育之效”、2022年“本手、妙手、俗手”、2023年“好的故事”,还是2024年“人工智能应用下的问题与答案”,都需要考生在明确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思辨,以深刻的思维展示自己对题目核心话题的全面认识。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不避当下热门话题,密切结合时代背景,可谓“平易近人”又“引人深思”。若泛泛而谈“AI的利弊”则容易千篇一律。如何写出议论的深度,还需借助多维思辨的表达,抓住议论的灵魂。

一、思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第二点“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成为七个必修课程之一,“思辨”被提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高度。从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形象思维是先导,抽象思维是发展,辩证思维则是趋向完善,可见思辨是在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的一种高级抽象思维能力。在阅读各类文本时,我们进行分析质疑,情境推理,多元解读,个性判断,是在培养思辨素养。而在写作时,我们亦可借助思辨的力量,让议论文写作更加出彩。

二、探析高考作文中思辨能力运用的三个步骤

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首先是对材料内在逻辑的思辨。注意明晰材料关键词与语句的内在逻辑,把握语句关系。材料第一句话客观描述当下情况,第二句话提出疑问。“互联网、人工智能”是核心话题思考的背景,“问题”与“多少”则是核心观点关键词。前一句话侧重于引导考生写作联系时代背景,后一句话引出对“问题”的思辨,并暗含对比“越来越多的问题”和“越来越少的问题”两种情况,需要考生正面回答题目的发问。两句话看似并列,实则有承接和转折关系:“问题得到答案”之后,该如何对待问题;“问题得到答案”,但问题可能会继续增多。

其次是概念层面的思辨。核心关键概念在思辨时需要置于前后文情境中思考。本题核心概念“问题”可作两种思考,结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第一种基于第一句情境中的“问题与答案”,偏向于“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疑惑”,第二种基于第二句情境中的“越来越少”,偏向于“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或“事故或麻烦”。若考生能识破“问题”的不同意蕴(我们要解答的“题目”会变少吗;我们会不会遇到新的“矛盾”,惹上更多的“麻烦”),由此衍生多个思考角度,那么写作的思维表达会更全面深刻。

例如,“问题越来越多”表现在:①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越来越强,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困惑,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理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人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人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人们“得到答案”,认知和能力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开阔,眼界更高,对问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肤浅或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②人们的“矛盾”“疑难”“麻烦”会越来越多,如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创新能力萎缩、人文精神缺失、伦理道德冲击、“附近”的消失、“人工愚蠢”、数据隐私泄露等。

例如,“问题越来越少”表现在:很多疑难问题被轻松解决、生产方式改进、生活行动便捷、工作效率提高、人力资源节省、生活富足舒适、各类疑难一点通等。

最后是思维方法层面的思辨。对应题目“引发联想”的要求。本题并不局限于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三章“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思维方法”的运用指标,包括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三大方面,要求从多个角度探索情境、把握事物。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运用指标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1)多元性:问题的多与少,问题的深与浅,问题的得与失……哪些问题有答案,哪些问题没有答案?

(2)情境性:生活中有哪些在人工智能应用下很快得到答案的问题?论据所涉及的领域是否与人工智能、互联网有关?

(3)层次结构性:问题在本题的概念内涵是什么?为什么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暂时得不到答案?我们如何理性认识问题数量的变化?

(4)时序性:借助互联网寻找问题的答案之前需要做什么,找到答案之后还可以做什么?

(5)开放性和发散性:个人的、集体的、正面的、反面的、艺术的、竞技的、医疗的、伦理价值的……

(6)批判性:人在互联网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人在这一过程中是否有发挥人的价值?问题的价值与虚无……

例如第五点发散思考,可以结合艺术领域的“AI绘画”谈论AI一键生成看似精美的作品,但缺少创意和灵魂,缺少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可以结合棋艺竞技领域谈论AI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大计算能力,达到极高水平,但无法像人类棋手那样展现独特的战术风格和创新思维;可以结合医疗领域谈论AI提供基本的照顾和灵敏的监测功能,但无法像人类护工那样提供情感支持与安慰,无法疗愈患者孤独和焦虑的情绪。

这样思考,让我们在写作时既有抽象层面的事理概括,又有具象层面的情境叙写,便于更好调动生活的积累,在“问题”这个冷峻的话题写作中不再流于浅层的简单叙述,不再机械地回答材料,而是有所突破,有更具个性特色、更丰富、更深入的表达。

本题相比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好的故事”有着更浓的思辨色彩、更高的构思难度,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延续了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人·技术·时间”的话题,继续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的正负面影响,关注科技发展下,人可能“退化”的一面,引导考生辩证思考科技(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

同时,本题也与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相呼应。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不断探索,解答了很多问题,却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在工具理智言论甚嚣尘上的当下,“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要去探索,要“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因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在于人类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力是发现未知、探索未知、形成新知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更体现了本题的人文思考价值。

可以预测,2025年高考作文将继续关注科技发展下“人的状态”,也将继续加强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学生唯有提升写作的思辨能力,方能稳谋思考,应对有策。

三、以考场实例把握思辨三步的运用技巧

1.强化对单个概念内涵的辨析

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本题限定性小,情境简易,对应考生的日常素材积累较多。但要写得出彩,还需在概念层面积极追问,在“好的故事有哪些力量”的基础上,对“好的故事”与“力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思辨挖掘。例如,什么样的故事才可以被称为“好的故事”?好人的故事和成功的故事是“好故事”吗?那么坏人的故事和失败的故事是“坏故事”吗?具体怎么划分?“力量”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由此发现有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它可能是真假参半、虚构捏造的,还会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人们对好故事进行全面的衡量。有的故事如《阿Q正传》,内容是反面的,但我们是批判这样的事情,那也可以引发我们对民族的认知思考,但如果过度夸大国民劣根性,那也是有失公允的。总之,“好的故事”其内涵应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秩序与美好寄托,有悬念与智慧,有美感与趣味。

以下是从反面思考概念内涵的考场佳作选段。

反观当下,无数浅薄快餐、碎片化、充满视听快感的故事正在泛滥。人们习惯了“饲喂式”的故事,“娱乐至死”的故事像是互联网布下的“甜蜜陷阱”。好故事或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或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吾辈有责任书写好当下的故事,加上新的注脚,加上鲜活的意识与理解,戒掉朝菌蟪蛄般的偏狭。像徐霞客写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恣意人生故事;像苏轼写下躬耕勤读,而又心系民生、直言进谏的深厚人生故事。

2.理清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下题为例。

古代《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今人毛泽东告诫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招损”“落后”,实为“减”;谦虚本为“减”,但结果是“受益”“进步”,实为“加”。可见,加有时会带来减,减有时却能更好地加:是加是减,处世之巧,人生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此题以《尚书》警句和毛主席名言为情境材料引入,强调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以及为人处世中得心应手。题目核心概念落在“加”与“减”上,由“满谦之道”谈“加减之妙”。此题“加减”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转换的关系,不是相互依存、相互调和、此消彼长的关系,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无中生有,强行制造联系。若能准确辨析概念内涵,理清多层关系,我们在阐述“加减有度”时,就能更好地深入论述。

下面是考场佳作选段。

加与减,均各有其妙用,亦不可错用。君子加其学问,加其品格,加其修养,不吝减功名利禄,邪心妄念。由此看来,好的加与减并不对立,而可兼用并济,互为补益,如此方能塑就栋梁之材。权衡加减,慎做抉择。把握加减之道的人,生命必当盛开累累繁花。“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这正是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的写照。然而他不骄于成就,只是谦逊地低头,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下一座科学高峰。他摇头叹息自己的不足,“减”姿态而虚心求索,终能不断有所为,有所成,“加”了学识,“加”了品格。又如根雕大师徐谷青,紧闭大门,将记者的追问与好奇的目光关在视线以外,而潜心钻研刀笔功夫,“减”了名利之浮云,“加”的却是精湛技艺与淡泊之心。权衡分量,善为加减,方能使人生充满意义。

3.反复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展开思考

以下题为例。

年级组将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可是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

其实,不只是演戏,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做主角还是做配角的选择。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题前四句话提供具体情境,“不愿意演丫鬟”和“拒绝小角色”是表演活动中的普遍现象,而“可是”一句表明写作重点,人人都是主角则戏不成戏,必须有人演配角。材料此处的转折逻辑强调要重点思考,认识演好“配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配角”这一身份,以此树立全局观价值,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在思维方法层面的思辨,我们可以以指标为参照,进行如下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