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进阶”的高考作文底层逻辑建构
作者: 陈婷摘 要 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及对应下水文为例,以学业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思维进阶”为评价基准,从审题、布局、语言三个维度架构高考作文思维进阶的底层逻辑,揭示行文的本质原理,运用思辨论证精准审题、缜密逻辑精准布局、句式论证精准表达,让考生学会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中,运用知识完成写作任务,从理解“思维进阶”,到完成自身的“思维进阶”,进而提升考生写作关键力。
关键词 思维进阶 高考作文 底层逻辑 任务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而无论是“思维的发展”还是“思维品质的提升”,都要经过从低阶向高阶前进的过程,这与新课标中强调的,学业质量标准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相吻合。正如赵宁宁教授等所言“研读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每一学段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把握每一学段中所倡导的重要能力”[2],才能逐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很多考生或在审题时只是片面理解题目材料,或在布局时只是单向思维构思,或在语言表达时都是无序论证,都说明了他们的思维只停留在低阶层次。而高考作文底层逻辑就是以学业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思维进阶”为评价基准,探索提高考生高考作文应试能力的可行之路。本文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及对应下水文为例,从审题、布局、语言三个维度架构高考作文思维进阶的底层逻辑,揭示行文的本质原理,建构写作思路,让考生学会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中,运用知识完成写作任务,从理解“思维进阶”的底层逻辑,到完成自身的“思维进阶”,进而提升考生写作关键力。题目如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思辨进阶:从片面理解到辩证思考
高考作文审题,已不能停留在读懂材料的表层涵义,而是要善于从材料的本身读懂其思辨的知识逻辑链。“辩证性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事物是可以亦此亦彼、亦真亦假。”[3]这样才能实现从片面理解地审题到辩证思考地审题进阶,从而做到审准立意、精准审题,从题目到行文再到论证层面,都能做到论证到位,彰显思辨性。
就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而言,题目材料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为陈述句,第二个句子为疑问句。第一个句子,从句式成分来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是状语成分,“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是句子主干。需要明确的要点是,“越来越多的问题”是不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而产生的问题?如果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而产生的问题, 既然“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由逻辑推理可见,“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是“越来越多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很快得到答案”却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结果。因此,分析“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利弊,应围绕其很快给予的“答案”来展开,而不是围绕“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利弊来展开。第二个句子,“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该句为“是否”疑问句,很明显,为材料的写作任务,在行文时要明确地落实写作任务,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再进一步明确,“我们的问题”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吗?或“我们的问题”是仅限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行文中,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或局限于“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利弊来展开讨论,都属于偏题或离题作文,这就是片面地理解作文材料而导致的思维漏洞。
而思辨进阶,就在于从材料的本身读懂其思辨的知识逻辑链。明确“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时代背景,而该题干要明确的思辨知识逻辑链,就是明确“问题获得答案”与“问题越来越少”之间的逻辑关系。难点在于对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答案”“问题”的涵义做出明确的界定。很明显,“答案”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所提供的答案,“问题”是在“答案”的基础上的思考与质疑,也可以是紧跟时代的变化所产生的“问题”等,并且在行文中要落实题目材料中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写作任务。这里以本人下水文为例来进行分析,下水文如下。
答案为问题而来,问题应时代而生
①时代向前,问题寻路而开;答案在后,追问应运而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各种便捷的福利,很多问题很快就能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答案为问题而来,问题应时代而生,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带着问题推动时代的发展。
②诚然,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人会依赖“文心一言”“知乎问答”“百度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快速地获取答案,但是,我们搜索到的答案,很多时候是已知的、普遍的,甚至浅显的。所以,答案获得虽然快捷,但并不代表是每个人想要的答案。同时,问题虽很快得到答案,并不代表答案能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获得答案”与“问题越来越少”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③答案为问题而来,就算有答案,也要带着思考前行。正如陆九渊所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所以,人工智能虽然提供答案,但我们也要在不断地质疑中前进。如俞鸿儒就算在西方国家认为氢氧作为燃烧驱动方式是不可取的答案面前,仍要带着“问题”去突破困局;如嫦娥六号就算在前十次人类都选择在月球正面采样的答案面前,仍要选择带着“问题”去月球背面采样。这无不告诉我们,答案不是现成的、可以复制的,问题不会因为答案的存在而越来越少。虽然人工智能能快速地给予我们答案,但是我们唯有在思考中前行,才能在“问题”中突破答案,打开新局面。
④问题应时代而生,就算有答案,也要紧跟时代前行。人工智能不会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因为未来的答案是由整个人类共同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正如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十年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及全球倡议,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迈向光明未来注入信心和动力。我们在努力中,让时间来见证答案;我们在奋斗中,让行动来回答时代之问。问题不会越来越少,在不同的时代阶段,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等着我们全力以赴、齐心协力,给时代交上满意的答卷。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里,我们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让问题助力时代之腾飞。
⑤“鹅湖之会”让我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到“答案”与“问题”的魅力;“浮士德难题”也让我们在追问中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价值。站在时代的节点,我们拥有汪洋辟阖的世界供我们驰神纵意,我们当让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我们所用,于答案中带着思考前行,于问题中携时代前行,砥砺奋进,扶摇直上九万里,成就价值人生。(共981个字符)
该文的亮点在于对题目材料进行有机拆解,再在行文中做到一一论证,很好地落实写作任务,完成写作要求。该文的标题设定充分展现其思辨性及独特的视角。“答案为问题而来,问题应时代而生”,紧扣“答案”“问题”“时代”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但有了“答案”是不是就不会有“问题”了呢?很明显,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所以,有了“答案”的“问题”与“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该文的标题即观点,充分表明了对题目材料的个性化理解与思辨性思考。
从概念界定方面看,该文在第②段专门对“答案”进行分析,明确该“答案”的多重内涵:其一,“答案”从哪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人会依赖‘文心一言’‘知乎问答’‘百度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快速地获取答案”。其二,“答案”是什么性质的答案?“很多时候是已知的、普遍的,甚至浅显的”。其三,“答案”能够解决问题吗?“答案获得虽然快捷,但并不代表是每个人想要的答案。同时,问题虽很快得到答案,并不代表答案能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层面,把“答案”的内涵落实到位,充分体现了对关键词理解的透彻性。
从行文逻辑方面看,第①段明确观点——答案为问题而来,问题应时代而生,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带着问题推动时代的发展;第②段理清“问题获得答案”与“问题越来越少”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③段强调面对有“答案”的“问题”,“也要带着思考前行”,才能在“问题”中突破答案,打开新局面;第④段强调“问题应时代而生,就算有答案,也要紧跟时代前行”,“让问题助力时代之腾飞”;第⑤段进行呼吁,强调“让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我们所用,于答案中带着思考前行,于问题中携时代前行”。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的,都形成思辨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段段落实写作任务,并进行了多层面的回答。
由此可见,精准审题的关键,不能只停留在观点本身,而要做到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观点的论证服务,并充分彰显辩证的思考,从而完成“思辨进阶”。
二、布局进阶:从单向思维到逻辑缜密
布局进阶,强调的是大到整篇文章的行文布局,小到每个段落的论证环节,都能做到从单向思维到逻辑缜密进阶,做到整体规划、全面布局。这样才能让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都在它应在的位置上,发挥它本身的论证作用,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让论证的说服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下水文的行文布局来看,首先,标题很好地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并贯穿于全文,使文章观点鲜明突出、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其次,该文的论证思路,摒弃了之前立论文的单向思维,而是运用了“否定之肯定”的逻辑论证来铺排全文。如第②段否定“答案”,第③段突破“答案”,第④段未来的“答案”,很明显这里的三个“答案”所赋予的内涵是不同的,第一个“答案”是泛指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工具所搜索出来的“答案”;第二个“答案”是指已知的、权威的“答案”;第三个“答案”是指未知的“答案”。通过“否定之肯定”的逻辑论证,强调了论证观点的全面性与缜密度;最后,落实题目材料的问题任务“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也做到了每一个段落都落实到位。第①段运用设问的句式,进行回答,明确“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第②段明确指出“问题获得答案”与“问题越来越少”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从而进行破题;第③段明确“答案不是现成的、可以复制的,问题不会因为答案的存在而越来越少”;第④段明确“问题不会越来越少,在不同的时代阶段,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第⑤段重申“于答案中带着思考前行,于问题中携时代前行”的重要性。做到多层面、多角度地回答并解决“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问题任务。
从段落的论证环节来看,这里以第③段为例,该段很好地做到每一个句子都在其应在的位置上。分论点、名言句、阐释句、例证句、阐释例证句及回扣观点句,每一个句子都是围绕“答案为问题而来”来展开论证的,强调“就算有答案,也要带着思考前行”,而这个“思考”的目的,就是做到在“问题”中突破答案。两个例证句,很好地论证了“答案”不是现成的、可以复制的,只有带着“问题”才能突破困局,打开新局面。俞鸿儒事例属于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嫦娥六号事例属于国家层面与全人类历史层面,很好地做到以点带面,论证到位。
由此可见,布局逻辑应从大局着眼,细节入手,做到“一盘棋”的整体规划考虑。充分展现缜密的逻辑,才能让每一个细节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但却是精心设计,而这串联起“整盘棋”的布局,充分展现了“思维进阶”的重要性。
三、语言进阶:从无序论证到句式论证
语言表达,强调的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能充分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论证,从而用句式来加强论证的精确度与说服力,这样才能做到从无序论证到句式论证进阶,使文章的语言表达充分体现其思维的张力与逻辑的密度。